益智教育网

小学除法思维导图这样画,孩子能看懂吗?

,它不仅是四则运算之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数感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概念、算理和应用,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络,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以下从除法的意义、类型、计算方法、实际应用及常见误区五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小学除法思维导图这样画,孩子能看懂吗?-图1

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核心意义是“平均分”和“包含除”。

  1. 平均分:把总数按照相同的份数进行分配,求每份是多少,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即12÷3=4,表示每人分4个。
  2. 包含除:求总数里包含多少个相同的除数,12个苹果,每4个装一盘,能装几盘?即12÷4=3,表示能装3盘。
    除法还与乘法互为逆运算,即“被除数÷除数=商”,且“商×除数=被除数”,这一关系是验算除法的重要依据。

除法的类型

根据除数和商的性质,除法可分为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和分数除法,小学阶段以整数除法为主。

  1. 表内除法:被除数和除数均在乘法口诀范围内,如“20÷4=5”,直接依靠口诀得出结果。
  2. 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数是一位数,被除数是两位或多位数,如“48÷6=8”“96÷3=32”,需借助竖式计算。
  3. 两位数除法:除数是两位数,如“84÷21=4”“180÷30=6”,试商是关键步骤。
  4. 有余数的除法: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会得到不完全的商和余数,如“17÷5=3……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除法的计算方法

  1. 口算方法
    • 表内除法直接用乘法口诀,如“35÷7=5”(想7×5=35)。
    •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转化为表内除法,如“120÷6=20”(想12÷6=2,再添0)。
  2. 笔算方法(竖式计算)
    • 一位数除多位数:从被除数最高位除起,不够除时看前两位,商写在对应数位上,余数与下一位数继续除。
        4  
      3⟌96  
         12  
         12  
          0  
    • 两位数除法:试商时,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如“78÷20≈4”(想20×4=80),再调商。
  3. 验算方法
    • 无余数:商×除数=被除数,如“12÷3=4”,验算“4×3=12”。
    • 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如“17÷5=3……2”,验算“3×5+2=17”。

除法的实际应用

除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主要解决以下三类问题:

  1. 等分问题:将总量平均分配,求单一量,买18支钢笔,平均分给6个学生,每人几支?
  2. 包含问题:求总量里包含多少个单一量,21个鸡蛋,每7个装一盒,能装几盒?
  3. 比较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小明有24本书,小华有8本,小明的本数是小华的几倍?(24÷8=3)

以下是常见应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表格:

应用题类型 已知条件 解题步骤 示例
等分问题 总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30块糖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几块?30÷5=6(块)
包含问题 总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42个气球,每6个一束,能扎几束?42÷6=7(束)
倍数问题 一个数、另一个数 大数÷小数=倍数 红花24朵,黄花8朵,红花是黄花的几倍?24÷8=3(倍)

除法学习的常见误区与对策

  1. 余数大于除数:如“23÷5=3……8”(错误),余数8大于除数5,应继续除,正确结果为“4……3”,对策:强调“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 商的位置写错:笔算时商的数位与被除数对齐,如“48÷6”商“8”应写在个位,而非十位,对策: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位意识。
  3. 混淆“平均分”与“包含除”:如“15人坐船,每船坐4人,需要几条船?”应包含除“15÷4=3……3”,需4条船,而非平均分,对策:通过生活情境理解题意。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解答:可通过实物操作(如分小棒、摆积木)让孩子直观感受“分不完”的情况,拿出17根小棒,每4根一堆,分出4堆后剩1根,说明17÷4=4……1,强调“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再结合生活实例(如分糖果、分组),让孩子明白余数是“不够再分”的部分,逐步建立抽象概念。

问题2:孩子试商时总是出错,有什么提高技巧?
解答:试商是两位数除法的难点,可分三步训练:①“估”:把除数看作整十数,如“83÷20”看作“80÷20=4”;②“乘”:用试的商与除数相乘,看是否接近被除数;③“调”:若乘积大于被除数,商调小;若余数大于除数,商调大,通过大量对比练习(如“78÷20”试商3还是4),培养数感,熟练后可减少试商次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