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其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激活与培育,在传统教学中,阅读常被简化为“文本解读—标准答案”的线性过程,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思维停留在浅层记忆与理解层面,而真正的阅读教学,应当以思维发展为主线,通过多层次、互动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读懂”走向“思辨”,从“接受”走向“创造”,最终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提升。
阅读教学中思维培育的核心维度
思维是阅读的“内驱力”,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对应着不同的阅读目标,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可分为六个层级,每个层级都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策略引导深化:
思维层级 | 核心目标 | 教学策略示例 |
---|---|---|
记忆 | 提取文本基本信息 | 设计信息检索题(如“文中主人公的职业是什么?”)、关键词梳理活动。 |
理解 | 解释文本内涵与逻辑关系 | 用思维导图梳理情节结构、对比分析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复述关键段落。 |
应用 | 将知识迁移到新情境 | 设计“假如你是文中角色,你会如何选择?”的开放性问题,或结合生活实际谈文本启示。 |
分析 | 解构文本要素与深层逻辑 | 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论证结构,或探讨“作者为何这样安排情节?” |
评价 | 批判性审视文本价值 组织辩论赛(如“这个人物的行为是否值得?”)、撰写文本评论,鼓励提出个性化观点。 | |
创造 | 基于文本进行创新性产出 | 续写故事结局、改编文本体裁(如将小说改剧本)、为文本设计新的结局或主题延伸。 |
当前阅读教学中思维培育的常见问题
尽管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误区,制约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
目标定位偏差:过度关注“知识点落实”(如修辞手法、段落大意),忽视思维能力的进阶训练,分析人物形象时,仅要求学生“概括性格特点”,而不引导学生分析“性格形成的原因”或“人物行为的复杂性”。
-
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解+学生记录”为主,缺乏互动性与探究性,学生习惯于等待“标准答案”,难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在议论文阅读中,直接告知学生中心论点,而非引导学生通过论据与论证逻辑自行提炼。
-
思维深度不足:问题设计停留在“是什么”的表层,缺乏“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层追问,阅读文学作品时,仅让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却不引导学生探讨“主题的社会意义”或“作者的写作意图”。
-
评价方式固化:以“标准答案”为唯一评价依据,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过程,在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中,仅判断“是否正确”,而非分析“思维的逻辑性与创新性”。
以思维为导向的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重构教学逻辑,将思维培育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
-
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思维进阶
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表层到深层”的原则,教学《孔乙己》时,可设计问题链:- 记忆层:“孔乙己的穿着有什么特点?”
- 理解层:“为什么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 分析层:“酒客们嘲笑孔乙己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
- 评价层:“你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个人的责任还是社会的责任?为什么?”
- 创造层:“如果孔乙己来到现代社会,他会经历怎样的故事?”
通过问题链的引导,学生逐步从文本信息走向深度思考,实现思维的螺旋上升。
-
引入多元文本,拓展思维广度
单一文本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可引入“群文阅读”或“比较阅读”,通过不同文本的碰撞激发批判性思维,教学“爱国主题”时,同时呈现《岳阳楼记》(家国情怀)、《老山界》(革命精神)、《那树》(现代性反思)等文本,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爱国”内涵的差异,培养辩证思维。 -
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思维迁移
将阅读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思维,阅读新闻报道后,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分析作者立场”;阅读说明文后,设计“如何向他人介绍这一事物”的任务,要求学生梳理逻辑、提炼重点,实现从“理解”到“应用”的跨越。 -
鼓励思维外显,优化评价反馈
思维的培育需要“可视化”的过程,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批注展示”“辩论记录”等方式,让学生呈现思维过程,并针对思维逻辑(如“你的观点是否有足够的论据支撑?”“是否存在逻辑漏洞?”)进行反馈,而非仅评价结果的对错。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会思考的阅读者”,当学生不仅能读懂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能洞察文本的“思维密码”——作者的逻辑框架、价值判断与创作意图时,阅读才真正成为一场思维的探险,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多元的文本、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最终形成独立、深刻、创新的思维能力,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A: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借助“图画阅读”“故事创编”等方式激活思维,阅读绘本时,不直接讲述情节,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节(“小熊的表情为什么是这样的?”)、预测后续发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或为故事设计新结局,通过“角色扮演”“提问游戏”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会分析、推理与表达,为高阶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Q2:面对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应如何平衡开放性与引导性?
A:个性化解读是思维活跃的体现,但需避免“过度解读”偏离文本主旨,教师可采用“文本依据+合理推论”的评价标准:首先肯定学生思考的独特性(“你的角度很新颖”),再引导其回归文本(“你的观点在文中是否有相关线索支持?”),解读《背影》时,若有学生认为“父亲的行为过于唠叨”,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与父子关系,分析“唠叨背后隐藏的深情”,既保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确保解读的文本根基,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有依据地思考”,而非“天马行空地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