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思维统一于存在,是客观决定主观还是主观能动性体现?

思维统一于存在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它揭示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命题不仅深刻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中关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维统一于存在,是客观决定主观还是主观能动性体现?-图1

从起源来看,思维统一于存在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认识成果,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虽然未能科学阐明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但他们坚持从物质本身解释世界的多样性,试图摆脱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束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中国古代的“五行说”等,都体现了物质决定思想的萌芽,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进入新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而科学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本质上看,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存在不依赖于思维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地球的形成、生物的进化等都是客观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出现后,通过实践活动接触客观事物,在大脑中形成对事物的反映,即思维,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辩证过程:思维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任何正确的思想都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摹写;思维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存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科学理论是对自然规律的反映,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则是思维反作用于存在的具体体现。

从实践角度看,思维统一于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制定政策、规划发展,还是解决具体问题,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从主观愿望或主观臆断出发,如果思维脱离存在,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导致实践失败,在经济发展中,如果不顾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客观条件,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就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相反,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认识过程来看,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全面的深化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是检验思维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如果一种思想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结果,证明它正确反映了存在;如果失败,则说明思想与存在相背离,需要修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思维对存在的动态反映和统一。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唯物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观点 不可知论观点
第一性与第二性 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 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 认为存在是否可知不可知
反映与被反映 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 存在是思维的产物或表现 否认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
实践作用 实践是连接思维与存在的桥梁 轻视或否定实践的作用 认为实践无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思维统一于存在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在科技创新中,既要尊重科学原理,又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我们也要看到,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由于实践水平和阶级地位的差异,对同一存在的认识可能存在不同甚至对立,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小生产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既要看到认识的客观性,又要认识到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世界的认识。

思维统一于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深刻揭示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导,坚持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FAQs
问:思维统一于存在是否意味着思维完全等同于存在?
答:思维统一于存在强调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但并不意味着思维完全等同于存在,思维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能动性,能够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存在是客观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独立性和实在性,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不是等同关系。“苹果”这一概念(思维)是对客观苹果(存在)的反映,但概念不等同于具体的苹果实体。

问:在人工智能时代,思维统一于存在的理论是否仍然适用?
答:在人工智能时代,思维统一于存在的理论仍然具有适用性,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模拟人类思维的功能,其程序设计和算法规则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其运行依赖于物质载体(如计算机硬件),尽管人工智能能够处理复杂信息、做出决策,但其“思维”仍然是人类思维(对存在的反映)的延伸和工具,其内容和形式最终都根植于客观存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未改变思维对存在的依赖关系,反而进一步证明了物质是思维的基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