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罗辑思维卖月饼,是知识变现的跨界尝试还是营销噱头?

事件回顾:它到底是怎么卖的?

罗辑思维(主要是通过其电商App“得到”)卖月饼,大概发生在2016年左右,它的卖法非常“罗辑思维”,颠覆了传统月饼的销售模式。

罗辑思维卖月饼,是知识变现的跨界尝试还是营销噱头?-图1

  1. 产品定位:文化月饼,而非食品

    它卖的不仅仅是月饼,更是一种“文化”和“知识”的载体,月饼的口味是其次,包装上印的是《罗辑思维》的经典语录、知识卡片、甚至是一些有趣的谜题,这让月饼从一个普通的节令食品,变成了一个可以“玩”、可以“学”的文化产品。

  2. 营销玩法:知识付费模式的延伸

    • “月饼+知识”组合拳:用户购买月饼,可能还会附赠一些《罗辑思维》的付费课程音频、电子书或者会员体验,这直接将其核心业务“知识付费”与实物销售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线上内容与线下体验的联动。
    • 社群化营销:罗辑思维拥有庞大的忠实用户社群(“罗友会”),这次销售主要依靠其App、公众号和社群进行推广,利用口碑和粉丝效应,而不是依赖传统的广告投放。
    • 故事化包装:罗振宇(罗辑思维的主讲人)亲自出镜,讲述做这款月饼的初衷——“我们要做一款自己愿意吃的月饼”,强调其用料、工艺和文化内涵,用故事打动用户。
  3. 销售渠道:完全自有平台

    这次销售没有选择天猫、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而是完全在“得到”App内完成,这既保证了品牌调性的一致性,也积累了用户数据,将交易行为留在了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里。

深层逻辑:为什么罗辑思维要卖月饼?

这背后反映了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团队深刻的商业思考和战略布局。

  1. 验证商业模式:从“知识”到“商品”的跨越

    罗辑思维的核心是“知识付费”,他们一直想探索,除了虚拟的课程、书籍,知识能否以实体商品的形式被消费和承载?卖月饼是一次低成本、快周期的试验,成功了,就证明“知识+实物”的模式可行,未来可以拓展到更多品类(如文创产品、图书周边等);失败了,损失也有限。

  2. 品牌人格化与情感连接

    通过做月饼,罗辑思维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输出平台,而是一个有温度、有生活气息的品牌,它和用户聊“吃”,聊“传统节日的味道”,这种生活化的沟通极大地拉近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用户粘性和情感认同感。

  3. 盘活私域流量,实现商业变现

    罗辑思维积累了数百万高价值的付费用户,这些用户是其最宝贵的资产,通过在自有平台销售月饼,可以直接将流量转化为销售额,并且掌握第一手用户消费数据,为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依据,这是一种典型的“流量变现”和“用户价值深挖”。

  4. 打造“超级符号” (Creating a "Super Symbol")

    他们试图将“罗辑思维”这个IP打造成一个超级符号,当你提到“知识月饼”,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罗辑思维,这种独特的品类联想,能建立起强大的品牌护城河,让品牌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一个特殊位置。

市场反响与评价

这次尝试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评价也呈现两极分化。

  • 正面评价(粉丝/创新者视角)

    • “太有创意了!”:把知识和月饼结合,耳目一新,很有罗辑思维的风格。
    • “味道不错,有情怀”:很多粉丝购买是出于对品牌的支持,认为月饼本身用料扎实,味道不输传统品牌。
    • “买的是一种认同”:用户购买的不仅是月饼,更是对罗辑思维所倡导的“爱智求真”价值观的认同。
  • 负面评价(批评者/传统视角)

    • “挂羊头卖狗肉,过度营销”:认为月饼本身并没有那么神奇,只是被“知识”的壳包装了一下,有炒作之嫌。
    • “味道一般,卖的是情怀”:一些非用户或口味挑剔者认为,月饼本身品质平平,价格却不便宜,主要是为品牌溢价买单。
    • “知识不该被消费得如此廉价”:有批评者认为,将严肃的知识与节令食品强行捆绑,是一种对知识的“降维”和“消费主义”的体现。

总结与启示

罗辑思维卖月饼,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IP商业化”“私域流量运营”的案例。

  • 对罗辑思维而言

    • 成功之处:它成功地将品牌IP延伸到了实物商品领域,验证了“知识+实物”的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极大地增强了品牌的人格化和用户情感连接,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品牌营销活动。
    • 局限之处:月饼作为一种非刚需、季节性强的产品,其商业天花板较低,它更像是一次“练手”和“品牌秀”,未能成为公司持续的核心收入来源。
  • 对行业而言

    • 它为知识付费、内容创作者如何探索多元化变现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明了只要品牌有足够强的IP势能和用户忠诚度,就可以打破行业壁垒,跨界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
    • 它也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品牌,思考如何将自身的核心价值(如“科技”、“环保”、“国潮”)融入到实体产品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

罗辑思维卖月饼,卖的终究是“罗辑思维”这个品牌本身,月饼只是一个载体,一次试验,一次与用户深度沟通的绝佳机会,它完美诠释了“产品即媒介,品牌即人格”的互联网时代商业逻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