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与朱元思书》——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富春江山水画卷

基本信息
- 作者: 吴均 (南朝梁)
- 体裁: 书 (书信体,实际上是山水小品文)
- 出处: 《艺文类聚》
- 写作背景: 作者因“有才,世故寡谐”,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通过书信向友人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以排遣政治上的失意。
文章结构 (总—分—总)
-
第一部分 (总起): 描绘富春江山水总体特征
-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核心: 开门见山,总领全文。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全文文眼,概括了富春江景色的核心特点)。
-
第二部分 (分述): 具体描绘“异水”与“奇山”
-
(一) 异水
- 静态之美:
- 原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特点: 清澈、透明。
- 手法: 直接描写、侧面烘托 (以“游鱼细石”衬水之清)。
- 动态之势:
- 原文: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特点: 湍急、凶猛。
- 手法: 比喻 (箭、奔马),生动形象。
- 静态之美:
-
(二) 奇山
- 视觉之形:
- 原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特点: 险峻、生机勃勃、充满动感。
- 手法: 拟人化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化静为动。
- 听觉之趣:
- 原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特点: 声音和谐悦耳,充满生机。
- 手法: 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用各种声响反衬出山林的幽静)。
- 感官之趣 (感受):
- 原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特点: 景色极具感染力,能洗涤心灵。
- 手法: 由景生情,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 视觉之形:
-
-
第三部分 (: 抒发对山水的向往与感慨
- 原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作用:
- 写景上: 描绘了林间的光影变化,使画面更完整,意境更幽深。
- 抒情上: 暗示了环境的清幽,与上文“望峰息心”相呼应,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核心主旨
- 描绘山水之美: 热情赞美了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段“奇山异水”的绝美风光。
- 抒发隐逸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高洁志趣。
- 蕴含人生哲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一句,揭示了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可以使人洗去尘俗,淡泊名利,回归本心。
艺术特色
-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再分写“水”与“山”,最后总结,条理清晰。
- 写景角度多样,动静结合:
- 角度: 远观、近看、俯视、仰视,视觉、听觉结合。
- 动静: 水的“静”与“动”,山的“静”与“拟人化的动”,声音的“动”与山林的“静”。
- 语言精炼,音韵和谐: 文笔清新秀丽,多用四字短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 善用修辞,生动传神:
- 比喻: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拟人: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对偶: 全文骈散结合,大量使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核心词句解析
- 天下独绝: 点明富春江景色的独一无二,总领全文。
-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极言水之清澈透明。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赋予山以生命和意志,写出了山的动态美和竞争向上的生命力。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鸢飞戾天者: 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爬高位的人。
- 望峰息心: 看到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 经纶世务者: 指忙于处理政务的人。
- 窥谷忘反: 看到幽深的山谷,就流连忘返,不想回去了。
- 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由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文学价值与地位
- 南北朝山水小品文的代表作之一,与郦道元的《三峡》并称为写山水的双璧。
- 开后世山水游记之先河,对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 骈文(四六文)的典范,代表了南朝文学在形式上的高度成就,但其内容又超越了形式主义的束缚,充满了真情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