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哲学与文化

第一部分: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
什么是哲学?
- 起源: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 本质: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特点:
-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 功能:
- 精神力量: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精神支柱: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导向。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第一方面(本体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原?)
-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是第一性,思维(意识)是第二性。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水、火、气是本原)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 唯心主义:思维(意识)是第一性,存在(物质)是第二性。
- 主观唯心主义(如:存在即被感知,吾心即是宇宙)
- 客观唯心主义(如:绝对精神、理在事先)
-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是第一性,思维(意识)是第二性。
- 第二方面(认识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 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 第一方面(本体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原?)
-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 唯物主义 vs. 唯心主义(划分标准: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 辩证法 vs. 形而上学(划分标准:是否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否认矛盾的存在。
- 注意: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但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产生的历史条件
-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基本特征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唯物论
-
核心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物质与运动
-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运动: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关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反对两种错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
运动与静止
-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物体位置未变、根本性质未变)。
- 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能反映现象,还能把握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 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实践,创造出客观世界没有的东西。
-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方法论:
-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 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认识论
-
核心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
实践与认识
- 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作用):
- 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注意:获得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 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
真理
-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 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认识的过程
-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第一次飞跃。
- 从认识到实践:将理性认识应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意义更重大。
-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唯物辩证法(核心部分)
-
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
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 方法论:
-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 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 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前途是光明的(前进性、上升性):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 道路是曲折的(曲折性、反复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对立统一规律)
- 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为: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和趋势。
- 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普遍性(共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 特殊性(个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 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 主要方面: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 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 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方法论:看问题要全面,要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
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 辩证的否定:
- 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 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 实质:“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和发扬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 方法论:
-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 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创新的社会作用:
-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 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 辩证的否定:
第二部分:文化
文化的基本理论
-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阶级性)。
-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没有阶级性)。
- 特点: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
- 功能:
- 引领风尚:教化育人,引领社会风尚。
- 教育人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服务社会: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 推动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文化的作用
- 文化的社会作用: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 文化与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等迅速崛起。
- 文化与政治:文化是反对国际文化霸权斗争的重要武器。
- 文化对人的影响:
- 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 塑造人生:
- 丰富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 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文化的社会作用: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中华文化
- 基本特征:
- 源远流长:汉字(重要载体)、史书典籍(重要见证)。
- 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 包容性:
- 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 基本特征:
-
中华民族精神
- 核心与内涵:
- 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 内涵: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 形成与发展:
- 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之魂。
- 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 作用: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 核心与内涵:
文化发展
-
尊重文化多样性
- 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其内容、形式各具特色。
- 原因:
-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 原则: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历史继承性。
-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社会制度的更替(最根本)。
- 科学技术的进步。
- 思想运动。
-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文化创新
- 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 基本途径:
-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
- 克服的错误倾向:
- 守旧主义:拒绝接受新文化。
- 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 民族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外来文化。
- 封闭主义: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 主体: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 核心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根本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养。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地位: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 要求: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
坚定文化自信
- 来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表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地位: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 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 要求:
- 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