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幼儿园思维特点有哪些关键点需家长重点把握?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是其认知能力飞跃的关键时期,最核心的特点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并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维

幼儿园思维特点有哪些关键点需家长重点把握?-图1

我们可以将幼儿园儿童的思维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核心特点: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

这是幼儿园思维发展的主线。

直觉行动思维

这是3岁左右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边做边想,边想边做”是其典型表现。

  • 特点:

    • 依赖于感知和动作: 儿童必须通过直接接触、摆弄、操作物体来进行思考,要理解“把水倒进不同的杯子里”,他必须亲手去倒,才能观察到水位的变化,从而理解“体积守恒”的初步概念。
    • 思维的预见性差: 行动前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行动中遇到问题,才临时想办法解决。
    • 思维的持续时间短: 注意力容易被当前的动作和具体事物所吸引,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随之停止。
  • 举例: 一个孩子想玩积木,他可能会先拿起一块,再拿起另一块,在摆弄的过程中才想到“我要搭一座桥”,他的思维是在搭积木这个行动中产生的。

具体形象思维

这是幼儿园中、大班(4-6岁)儿童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他们开始能够脱离具体的动作,利用事物的表象(形象、图片、语言描述)来进行思考。

  • 特点:

    • 依赖具体事物的形象: 儿童的思维需要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实物、图片、模型等,他们能理解“苹果”这个词,是因为脑子里有苹果的图像,但对于“水果”这个更抽象的概念,则需要列举苹果、香蕉、橘子等多种具体形象来帮助理解。
    • 逻辑性开始萌芽,但仍有很大局限性: 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但常常不自觉地把事物的外部特征(如颜色、大小)作为分类标准,而忽略了本质特征,他们会把“红色的苹果”和“红色的皮球”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红色的”。
    • 自我中心主义: 这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儿童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想的一样、看到的一样。
  • 举例: 老师问:“弟弟比哥哥矮,哥哥比弟弟高,对吗?”小班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他无法在脑中同时建立“哥哥”和“弟弟”两个形象并进行比较,而大班孩子则可以理解,因为他已经能在脑海中操作这两个形象了。


其他重要思维特点

除了上述核心特点,幼儿园儿童思维还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泛灵论

幼儿常常认为所有的事物,无论是活的还是死的,都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

  • 表现: 会和玩具娃娃说话,给小被子讲故事,认为太阳公公在笑,风在唱歌。
  • 教育意义: 这是儿童想象力丰富的表现,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教育中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童话、寓言故事来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不可逆性

幼儿的思维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他们很难在心理上回到一个已经改变了的状态。

  • 经典实验: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将等量的水倒入一个又高又窄的杯子和一个又矮又宽的杯子后,幼儿会认为高杯子里的水更多,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高度”这一个维度,无法在脑中将水“倒回去”进行复原比较。

自我中心性

如前所述,幼儿很难理解他人的观点、想法和感受。

  • 表现: 在游戏中,他坚持要别人按他的规则玩;在分享时,他认为“我喜欢这个,所以你也应该喜欢”,这并非自私,而是认知发展阶段的限制。
  • 教育意义: 这是发展同理心的关键期,需要通过角色扮演、引导性提问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表面性、绝对化

幼儿的思维倾向于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单一维度,并且喜欢用绝对化的词语来下判断。

  • 表现:
    • 分类绝对化: 认为“会飞的动物就是鸟”,所以会否认蝙蝠是动物。
    • 道德判断绝对化: 认为打破一个杯子的小朋友就是“坏孩子”,而不会去考虑他为什么打破(比如是为了帮妈妈)。
    • 用词绝对化: “我永远都不要理你了!”“这是全世界最棒的玩具!”

对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了解幼儿园儿童的这些思维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1. 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 多动手、多操作: 提供积木、黏土、水、沙子等材料,让他们在“做中学”。
    • 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带他们去公园、博物馆、超市,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为形象思维提供素材。
  2. 使用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

    • 善用教具和图片: 讲故事时多用绘本,教知识时多用实物模型、图片、图表。
    • 语言形象化: 使用生动、形象、拟人化的语言,小草宝宝睡醒了,要伸伸懒腰”。
  3. 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 多提问开放式问题: “除了红色的,你还看到了什么?”“…会怎么样?”
    • 鼓励分类和比较: 提供多种物品,让他们尝试按不同标准(颜色、形状、用途)分类,打破思维的单一性。
  4. 耐心对待“错误”和“固执”:

    • 理解“自我中心”: 当孩子表现出固执时,不要简单粗暴地批评,而是尝试引导他:“你觉得如果这样玩,他会有什么感觉呢?”
    • 接纳“泛灵论”: 可以和孩子一起和玩具“对话”,保护他们的想象力。
  5. 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发展思维的最好途径,无论是角色扮演游戏、建构游戏还是规则游戏,都能极大地锻炼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儿童的思维是一个从“动手”到“动脑”,从“自我”走向“他人”,从“具体”迈向“抽象”的动态发展过程。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需要顺应他们的发展规律,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支持,耐心地陪伴和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探索和体验中得到最好的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