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表达”远不止是“把想法画出来”或“做个PPT”,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多维度的沟通框架,旨在将抽象的、内在的设计思考过程,转化为他人可以理解、感知、共鸣并最终支持(无论是情感上、资源上还是决策上)的具象形式。

它贯穿于设计思维的全过程,从共情阶段到定义、构思、原型、测试,最终到落地和迭代,每一次表达,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对象和策略。
设计思维表达的核心原则
在探讨具体方法前,我们先建立几个核心原则,它们是所有表达的基石。
-
以人为本
- 内涵:表达的不是“我有多厉害”,而是“我有多懂用户”,你的每一个表达点,都应该回归到用户的真实需求、痛点和渴望。
- 实践:多用用户故事、直接引语、场景化描述,少用冰冷的数据和抽象的功能列表。
-
讲故事
- 内涵:人类天生被故事吸引,一个好的故事能将分散的洞察、数据和方案串联起来,赋予其情感和生命力,让信息更容易被记忆和传播。
- 实践:构建一个有起因(发现了什么问题)、发展(我们如何探索)、高潮(核心洞察是什么)、结局(我们提出了什么方案)的叙事线。
-
可视化
- 内涵:“一图胜千言”,设计思维是抽象的,可视化能将其具象化,降低理解门槛,激发想象力。
- 实践:使用用户旅程图、情绪板、服务蓝图、线框图、原型图等视觉工具,将复杂的流程和关系变得清晰。
-
迭代与演进
- 内涵:设计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表达也应体现这一点,展示你的思考过程、试错和迭代,这比直接展示一个“完美”的答案更有说服力,它体现了你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 实践:清晰地展示“我们最初的想法A,为什么不行?后来我们如何根据用户反馈,演变成了现在的方案B?”
-
目标导向
- 内涵:每一次表达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你是为了争取资源?获得反馈?还是同步进度?不同的目标决定了表达的重点、形式和语气。
- 实践:在表达前,先问自己:“我希望听众听完之后,做什么?想什么?感觉什么?”
设计思维各阶段的表达策略
设计思维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核心信息。
共情 - 表达“我们发现了什么”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建立共识,让团队和利益相关者理解用户的世界。
- 表达对象:团队成员、项目经理、产品经理
- 核心信息:用户的真实面貌、未被满足的需求、情感痛点。
- 表达方式与工具:
- 用户画像:不是冰冷的人口统计数据,而是有血有肉的角色,包含其目标、动机、痛点和“语录”。
- 同理心地图:视觉化展示用户“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感受什么”,直观地呈现用户内心世界。
- 用户故事:以“As a [用户], I want [功能], so that [价值]”的格式,聚焦于用户的目标和动机。
- 照片/视频记录:展示用户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为,极具说服力。
- 直接引语:引用用户访谈中的原话,如“每次找发票都像一场灾难,太浪费时间了!”,比任何分析都更有力量。
定义 - 表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聚焦方向,将模糊的洞察转化为一个清晰、可执行的问题陈述。
- 表达对象:整个团队、高层管理者
- 核心信息:一个清晰、有价值、可被解决的问题。
- 表达方式与工具:
- 问题陈述:使用经典的格式:“[用户] 需要 [需求],因为 [洞察]。” 这句话简单、精准,能立刻抓住重点。
- “我们如何 might...” (How Might We...):将问题转化为积极的、开放的挑战句式,激发团队的创新思维,将“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支付”转化为“我们如何 might 让老年人安全、便捷地使用移动支付?”
- 价值主张画布:清晰地展示你的方案为用户创造的价值、用户痛点的解决方式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
构思 - 表达“我们想到了哪些可能”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激发创意,展示团队的广度和可能性。
- 表达对象:团队成员、创意评审会
- 核心信息:思维的广度、多样性和突破性。
- 表达方式与工具:
- 思维导图: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大量想法,展示逻辑关联。
- 便利贴墙:最经典的方法,将每个想法写在便利贴上,进行分组、排序、组合,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动的表达。
- 草图:快速、粗糙的草图,目的是传递核心概念,而非精美,它能降低表达的门槛,鼓励大家“画”出来。
- 故事板:用一系列连续的图像来讲述一个故事,尤其适合表达服务流程或产品交互的完整体验。
原型 - 表达“它可能是什么样子”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想法可触摸,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体验,以便获取真实反馈。
- 表达对象:目标用户、测试人员、利益相关者
- 核心信息:核心功能、关键体验、验证假设。
- 表达方式与工具:
- 低保真原型:纸面原型、线框图,用于快速测试流程和布局,成本低,修改快。
- 交互原型:使用Figma, Sketch, Axure等工具制作的可点击原型,用于模拟真实的用户交互流程。
- 故事板/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服务场景,让利益相关者“亲身体验”未来的服务。
- 实物模型:对于实体产品,用泡沫、纸板等材料制作1:1模型,用于人机工程学测试。
测试 - 表达“我们学到了什么”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展示证据,用事实和数据来证明方案的有效性,并指导下一步迭代。
- 表达对象:团队、管理层、投资人
- 核心信息:验证结果、用户反馈、关键洞察、迭代方向。
- 表达方式与工具:
- 测试报告:结构化地呈现测试目标、方法、关键发现(包括正面和负面反馈)。
- 用户反馈视频/剪辑:播放用户在使用原型时的真实反应,这是最有力的证据。
- 数据看板:用图表展示A/B测试结果、用户行为数据等量化指标。
- 迭代路线图:清晰地展示“基于测试反馈,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体现闭环思维。
不同场景下的表达形式
| 场景 | 目标 | 听众 | 表达形式 | 核心技巧 |
|---|---|---|---|---|
| 团队内部头脑风暴 | 激发创意,自由讨论 | 设计师、产品经理 | 便利贴、白板、草图 | 鼓励量,而非质;欢迎所有想法;可视化记录 |
| 向管理层汇报 | 争取资源,获得战略认可 | CEO、总监、VP | PPT、故事板、数据报告 | 讲一个好故事;聚焦商业价值;清晰展示ROI;突出用户痛点 |
| 向用户测试 | 获取真实反馈,验证假设 | 目标用户 | 交互原型、角色扮演、任务卡 | 保持中立;观察而非引导;多问“为什么”;记录原话 |
| 跨部门沟通(技术/市场) | 同步信息,消除壁垒 | 工程师、市场人员 | 流程图、API文档、市场定位图 | 使用对方的语言;明确分工和依赖;强调共同目标 |
| 最终方案发布/上线 | 展示成果,庆祝成功 | 全公司、用户 | 产品官网、发布会、案例研究 | 突出亮点;展示用户价值;讲述从0到1的故事 |
一个完整的表达案例:为老年人设计社区食堂
目标:向公司管理层申请预算,开发一款帮助老年人预订社区食堂餐食的App。
表达策略:
-
开场 - 建立共情 (讲故事)
- 画面:展示一张照片,一位孤独的老人面对着一锅冷掉的饭菜。
- 故事:“王阿姨今年78岁,子女都在外地,她每天最发愁的就是‘今天吃什么’,去菜市场提不动,做饭没胃口,外面的饭又贵又不合口味,她告诉我们:‘一顿热乎饭,比什么都重要。’”
- 目的:迅速抓住人心,建立情感连接。
-
现状分析 - 展现洞察 (数据+故事)
- 数据:展示“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5%”的图表。
- 同理心地图:展示老年人对“吃饭”这件事的“说、做、想、感”。
- 说:“外面饭太硬,嚼不动。” “订电话总占线。”
- 做:每天下午去食堂门口排队。
- 想:“希望有年轻人能帮我们看看菜单。”
- 感:孤独、焦虑、渴望便利。
- 目的:将个人故事上升到普遍问题,证明其市场价值。
-
定义问题 - 聚焦方向 (问题陈述)
- 清晰陈述:“独居的社区老年人 需要 一个简单便捷的方式来预订和获取营养均衡的餐食,因为 他们行动不便,且渴望社交和被关怀。”
- “我们如何 might...”:我们如何 might 让预订一顿热饭,像打个电话一样简单?
- 目的:让团队和管理层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统一、清晰的认识。
-
解决方案 - 展示创意 (可视化)
- 低保真原型演示:用Figma或Keynote快速演示App的核心流程。
- 大字体、高对比度的界面设计。
- 一键呼叫子女功能。
- 语音输入菜品。
- 社区邻里互助板块,展示谁今天取餐,谁可以顺路帮忙。
- 故事板:展示一位老人通过App轻松订餐,并与邻居在取餐时聊天的温馨场景。
- 目的:让抽象的想法变得具体、可感知,展示设计的巧思。
- 低保真原型演示:用Figma或Keynote快速演示App的核心流程。
-
价值与展望 - 争取支持 (商业+社会价值)
- 商业价值:
- 市场规模:估算社区老年餐市场的潜在规模。
- 用户粘性:高频刚需,易于建立忠诚度。
- 生态延伸:未来可接入家政、健康等服务。
- 社会价值:
- 解决社会痛点:响应老龄化社会需求。
- 品牌形象:提升公司社会责任感形象。
- 下一步计划:清晰列出“开发MVP版本,并在XX社区进行试点”的计划和预算需求。
- 目的:将人文关怀转化为商业决策,给出明确的行动路径。
- 商业价值:
设计思维表达,本质上是“翻译”的艺术——将设计师的“内心语言”(同理心、洞察、创意)翻译成利益相关者能听懂的“商业语言”和“用户语言”。
它要求你不仅是一个思考者,更是一个沟通者、故事讲述者和价值连接者,掌握它,你的设计思想将不再局限于图纸和屏幕,而是能真正地影响世界,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