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就业思维”,可以理解为一种“打工者心态”或“求职者心态”,它的核心是:寻找一个现有的、固定的职位,为雇主完成既定任务,以换取稳定的薪酬和福利。 这种思维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匹配”和“胜任”一个角色。

基于这个核心,我们可以清晰地列出就业思维不包括的以下几个方面:
不包括“创业/老板思维”
这是最核心的区别,就业思维和创业思维在根本出发点上是完全对立的。
- 就业思维: 我来工作,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关心的是我的岗位职责、KPI、绩效考核和薪水,我的成功标准是“被雇佣”和“完成任务”。
- 创业思维(不包括在就业思维中): 我来工作,是为了创造价值,我关心的是整个业务的成败、市场机会、成本和收益,我的成功标准是“做成一件事”和“实现增长”,即使不是自己开公司,一个有创业思维的人也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经营,主动思考如何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开拓新市场,而不仅仅是完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简单说:就业思维是“做事”,创业思维是“做事业”。
不包括“个人品牌/影响力思维”
就业思维关注的是“我在这家公司是什么职位”,而个人品牌思维关注的是“我在这个领域里是谁”。
- 就业思维: 我的履历是“在A公司担任B职位,做了C工作”,价值依附于公司平台。
- 个人品牌思维(不包括在就业思维中): 我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我如何通过写作、演讲、分享等方式,建立自己的专业影响力?即使离开这家公司,我的名字和技能本身是否还有价值?这种思维追求的是可迁移的、被市场认可的个人资产,而不是公司赋予的头衔。
简单说:就业思维是“求职位”,个人品牌思维是“立名号”。
不包括“主人翁/经营者思维”
这是很多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关键分水岭,就业思维容易把自己定位为“租客”,而主人翁思维把自己定位为“房东”。
- 就业思维: 这是公司的电脑,公司的预算,公司的客户,我只需要在我负责的范围内,用好分配给我的资源。
- 主人翁思维(不包括在就业思维中): 公司的资产就是我的资产,我会主动思考如何为公司省钱、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如何防范潜在风险,看到浪费的现象会主动指出,看到改进的机会会主动提出,这种思维将公司的成功与个人的成功深度绑定。
简单说:就业思维是“打工”,主人翁思维是“经营”。
不包括“长期价值投资思维”
就业思维往往更关注眼前的回报,而长期价值投资思维更关注未来的成长。
- 就业思维: 这份工作薪水多少?加班多不多?福利好不好?年终奖有多少?关注的是即时回报。
- 长期价值投资思维(不包括在就业思维中): 这份工作能让我学到什么核心技能?这个平台能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什么背书?在这里工作,三年后的我会比现在值钱多少倍?关注的是未来的“复利”——技能、经验、人脉的积累。
简单说:就业思维是“卖时间换金钱”,长期思维是“投资时间换未来”。
不包括“主动创造/机会挖掘思维”
就业思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安排,而机会挖掘思维是主动地寻找和创造可能。
- 就业思维: 等待上级分配任务,等待HR发布招聘信息,等待行业出现风口。
- 机会挖掘思维(不包括在就业思维中): 主动向上级争取更有挑战性的项目;主动发现市场中的一个痛点,并提议开发新产品;主动链接不同部门的同事,寻找跨界合作的机会,这种思维不满足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创造一个机会”。
简单说:就业思维是“找位置”,机会思维是“造舞台”。
总结表格
为了更清晰地对比,可以参考下表:
| 维度 | 就业思维 (不包括) | 其对立面 (被排除的思维) |
|---|---|---|
| 核心目标 | 完成任务,获得报酬 | 创造价值,实现增长 |
| 角色定位 | 打工者、执行者 | 创业者、经营者 |
| 价值体现 | 依附于公司平台和职位 | 建立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
| 资源观 | “这是公司的,我用就好” | “这是我们的,我要爱护和增值” |
| 时间观 | 关注即时薪酬和福利 | 投资未来,追求长期复利 |
| 机会观 | 被动等待安排 | 主动寻找和创造机会 |
就业思维是一种安全、稳定、但天花板相对较低的思维模式,它在职业生涯初期帮助我们找到立足之地是有效的,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固守于此,就很容易陷入“螺丝钉”的困境,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真正有远见的职场人,会在具备基本就业思维(即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培养和融入创业思维、个人品牌思维、主人翁思维等更高级的思维模式,从而从“被雇佣者”成长为“价值创造者”,最终掌握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