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阶段的思维发展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它既不是学龄前儿童那种完全依赖具体事物的思维,也不是成人那种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思维,而是一种独特的、充满过渡性特点的思维模式。

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这是童年期思维最核心、最根本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不再像幼儿那样完全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形象,开始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但这种理解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具体表现:
- 依赖具体事物和经验: 儿童理解概念、进行推理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亲眼所见、亲手所做或亲身经历的事物,要理解“鸟”这个概念,他们可能会说:“鸟是会飞的、有羽毛的动物,就像麻雀和燕子一样。” 如果给他们看一只不会飞的鸵鸟,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它不符合他们“鸟=会飞”的具体形象。
- 开始掌握抽象概念,但需要具体支撑: 他们可以学习“勇敢”、“友谊”、“公平”等抽象词汇,但这些概念的理解是具体而零散的,他们会认为“帮助同学就是友谊”,但对友谊中包含的忠诚、理解等更深层次的内涵理解有限。
- 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皮亚杰理论): 根据皮杰亚的认知发展理论,童年期儿童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这种逻辑思维需要与具体、可观察到的物理世界联系起来,他们能理解“5个苹果分给5个小朋友,一人一个”这种具体问题,但对于纯粹的代数方程(如
x + 2 = 5)则感到困难。
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具有不自觉性和经验性
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萌芽,但它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具体表现:
- 不自觉性: 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常常意识不到自己使用的逻辑规则是什么,他们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但很难清晰地说明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也无法总结出一般的逻辑原理,他们能解决“小明比小红高,小丽比小明矮,谁最高?”的问题,但很难说出自己运用了“传递性”的逻辑原则。
- 经验性: 他们的逻辑推理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不是普遍的逻辑规则,如果一个问题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即使逻辑上很简单,他们也难以解决,一个没见过天平的孩子,很难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
- 从类比推理向演绎推理过渡: 他们更擅长的是类比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的相似性进行推断),而不是严格的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他们会说“因为狗会叫,所以猫也会叫”,这是基于“动物都会叫”的经验性归纳,而非逻辑上的必然。
思维的批判性和灵活性较差
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倾向于相信权威和既定事实,不轻易提出质疑,也很难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具体表现:
- 轻信性: 他们倾向于相信老师、父母、书本等权威所说的话,缺乏批判性审视的能力,对于童话、神话中的内容,他们常常会信以为真。
- 思维刻板性: 他们思考问题时比较僵化,难以转换角度,最典型的例子是“守恒”概念的掌握,皮亚杰的经典实验表明,6-7岁的儿童通常认为,把一杯水倒进一个更矮更粗的杯子里,水的量变少了,因为他们只关注到了“高度”这一个维度,而忽略了“宽度”这个维度,这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刻板性。
- 自我中心思维的残留: 虽然相比幼儿期有所减弱,但在某些复杂情境下,儿童仍然难以完全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即难以从他人的立场和观点看问题。
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显著发展
尽管存在上述局限性,但童年期是儿童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和富有创造性。
具体表现:
- 提问增多: 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好奇心的驱使,他们会提出大量“为什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思维的主动性。
- 想象力丰富: 他们的思维不受过多现实逻辑的束缚,想象力天马行空,喜欢幻想、编故事、进行角色扮演,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源泉。
-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在熟悉的领域,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为了够到高处的玩具,他们会想到搬凳子或用棍子去够。
| 思维特点 | 核心内涵 | 具体表现 |
|---|---|---|
| 过渡性 |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依赖具体事物,开始理解抽象概念但需支撑。 |
| 逻辑性萌芽 | 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不自觉、经验性强。 | 能解决问题但说不出道理,推理基于个人经验。 |
| 批判性弱 | 轻信、刻板、自我中心,缺乏多角度思考。 | 相信权威,思维片面,难以转换视角。 |
| 敏捷性与创造性 | 思维变得活跃、主动、富有想象力。 | 提问增多,喜欢幻想,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
童年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和“转型期”,教育者和家长应根据这些特点,提供丰富的、可感知的材料和经验,鼓励他们提问和探索,同时耐心引导他们克服思维的刻板性,促进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