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讲堂”作为一个普及法律知识的著名栏目,其核心价值不仅仅是讲解法条,更重要的是引导观众,特别是法律从业者、公职人员和普通公民,建立一种以宪法为最高准则的思考方式——即宪法思维。
这是一种将宪法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维模式,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拆解“宪法思维”的内涵。
什么是宪法思维?
宪法思维,简而言之,就是以宪法为根本遵循,以宪法精神为核心,来观察、分析和解决一切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我们在思考任何问题时,首先要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件事合宪吗?” 或 “这个行为/法律/政策符合宪法原则吗?”
就像我们用数学思维解决算术问题,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一样,宪法思维为我们处理所有涉及权力、权利和社会秩序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坐标系”。
宪法思维的核心要素
“法律讲堂”在讲解中,通常会强调宪法思维的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至高无上的权威思维
- 内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法律、法规、规章,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 实践应用:- 立法: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进行“合宪性审查”,如果一部法律被认定违宪,它就是无效的。
- 执法与司法:行政机关在执法时,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限,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尤其是在“宪法诉讼”或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案件中,最终的法律依据和审查标准是宪法。
- 个人行为:公民的权利不是无限的,其行使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权力制约的规则思维
- 内涵:宪法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规范和限制公权力,防止权力被滥用,它明确了国家权力的来源、行使范围和基本程序,强调“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 实践应用:- 分权与制衡:宪法划分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界限,并设计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如人大监督政府、法院独立审判等)。
- 程序正义:公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公安机关抓人、搜查,必须出示证件、履行法律手续,这就是“程序正义”的体现,是宪法思维对公权力的刚性约束。
- 责任追究:当公权力被滥用时,宪法和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救济途径和责任追究机制,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告官”)、国家赔偿等。
 
权利保障的人本思维
- 内涵: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它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确认了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自由和权利。
- 实践应用:- 权利推定:凡是宪法没有禁止的,公民都可以做;凡是宪法赋予的权利,都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这是一种“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公民逻辑。
- 国家义务:国家不仅有消极的不侵犯义务,更有积极作为的义务,即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手段,为公民权利的实现创造条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普及义务教育等。
- 救济途径:当公民的宪法权利受到侵犯时,必须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宪法中关于“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等条款,是公民寻求司法救济的根本依据。
 
公平正义的价值思维
- 内涵:宪法不仅是法律规范,更承载着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价值观,如平等、公正、自由、法治等,它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守护者。
- 实践应用:- 平等保护:宪法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意味着法律必须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因人而废,任何形式的歧视都与宪法精神相悖。
- 实质正义:宪法思维追求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更关注实质正义,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如残疾人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正是为了实现实质上的公平。
- 社会和谐:通过维护公平正义,宪法思维旨在协调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如何在“法律讲堂”中学习和培养宪法思维?
“法律讲堂”通过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宪法原则具体化,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 
从具体案例看宪法原则: - 案例1:孙志刚案与收容遣送制度:这个案件直接推动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旧的《收容遣送办法》,这堂课会告诉你,一个看似具体的行政行为,背后是公民人身自由权与行政权的博弈,最终通过违宪审查(或类似机制)实现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 案例2:选举权纠纷案:当某个村庄的选举资格被剥夺时,法庭的审理过程会涉及到宪法中“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何落地,这堂课会解释,宪法赋予的权利如何通过具体的法律程序来行使和保护。
- 案例3:企业拆迁与财产权保护:在拆迁纠纷中,“法律讲堂”会分析政府的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原则,补偿是否“公平合理”,这背后就是宪法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 
从热点事件看宪法视角: - 面对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宪法思维会引导我们去分析:- 谁的权力在行使?这个权力的来源和边界在哪里?
- 谁的权利受到了影响?是宪法保护的哪项权利?
- 现有的法律程序是否被遵守?是否存在权力滥用?
- 如何在保障权利和维护秩序之间找到平衡?
 
 
- 面对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宪法思维会引导我们去分析:
“法律讲堂”所倡导的“宪法思维”,是一种高阶的法治思维,它要求我们:
- 心中要有“顶”:时刻记得宪法的最高权威。
- 脑中要有“界”:清晰划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
- 眼中要有“人”:始终将保障公民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 行为要有“度”:一切行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对于普通人而言,拥有宪法思维,意味着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监督公权力,做一个理性的、负责任的公民,对于法律人而言,宪法思维是“内功心法”,是确保其专业判断不偏离法治轨道的根本保障,通过“法律讲堂”这样的平台,宪法精神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推动整个社会法治进步的强大思想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