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思维的数学课”这个说法非常好,它精准地指出了现代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从“教知识”转向“教思考”,从“学答案”转向“学方法”。

一堂“有思维的数学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和构建它。
核心理念:从“解题”到“解决问题”
传统数学课常常是“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目标是熟练掌握解题技巧,而“有思维的数学课”的核心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它关注的是:
- 好奇心与探索欲: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如果条件变了,结果会怎样?”
- 逻辑推理能力: 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结论,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 模型思想: 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如方程、函数、几何图形),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 批判性思维: 不盲从老师和书本,敢于质疑,能够判断一个方法是否最优,一个结论是否可靠。
- 创新意识: 不满足于标准答案,愿意尝试不同的路径,寻找巧妙的、独特的解法。
一堂“有思维的数学课”的典型流程
它不像传统课堂那样线性的“导入-新授-练习-,而更像一个微型的研究项目。
情境引入,激发问题
- 目标: 创造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 做法:- 故事/游戏导入: 在学习“鸡兔同笼”时,不直接给出公式,而是讲一个农夫数头数脚的有趣故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 现实问题驱动: 在学习“比例”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或者“如何调制一杯最美味的橙汁?”
- 开放性任务: 给出一些材料(如小棒、图形卡片),让学生自由摆弄,看看能发现什么数学规律。
 
- 思维体现: 观察、联想、提问,这是思维的起点。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 目标: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并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
- 做法:- 独立思考: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列表、猜想、验证,允许他们“走弯路”。
- 小组合作: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方法和困惑,倾听他人的思路,老师巡视,观察不同学生的思维路径。
- 鼓励多种解法: 老师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解法,并比较它们的优劣。
 
- 思维体现: 分析、尝试、表达、倾听、比较,这是思维发展的核心环节。
归纳提炼,建立模型
- 目标: 在学生充分探究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普遍的数学规律、概念或方法。
- 做法:- 引导性提问: “这些不同的方法,有没有什么共同点?”“我们能用一个更概括的式子或图来表示这个过程吗?”
- 师生共建: 老师和学生一起,将学生的“土办法”提炼成规范的数学语言、公式或定理,从“鸡兔同笼”的各种解法,最终引出假设法或方程法。
- 可视化工具: 善用数轴、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让抽象的数学思维“看得见”。
 
- 思维体现: 抽象、概括、建模,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
应用拓展,深化理解
- 目标: 将学到的数学模型应用到新的、更复杂的情境中,检验和深化理解,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做法:- 变式练习: 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背景,让学生运用刚建立的模型去解决,学完“鸡兔同笼”,可以解决“租船问题”、“停车问题”等。
- 开放性问题/项目式学习: 设计没有唯一答案、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任务,设计一个社区花园,需要计算面积、规划布局、预算成本等。
- 反思与评价: 引导学生反思:“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如果再遇到类似问题,我会怎么想?”
 
- 思维体现: 迁移、应用、反思、评价,这是思维价值的体现和升华。
老师的角色转变
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思维的引导者”:老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学生身边的“教练”或“脚手架”的搭建者,他们的任务是提出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 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老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造安全、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进来,敢于表达和犯错。
- 从“唯一的标准答案守护者”变为“多元思维的欣赏者”:老师要珍视学生每一个有创意的想法,即使它不完美,也要看到其背后的思维闪光点。
学生应该有的状态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
- 是主动的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接收者。
- 敢于提问,不怕犯错,把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
- 乐于分享,善于倾听,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 最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受益终身的思维能力。
“上有思维的数学课”,就是要把数学教育从“知识的记忆”拉回到“智慧的启迪”上来,它培养的不是会做题的“机器”,而是会思考、会创造、能解决未来未知问题的“人”,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正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