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思维导图 (总览)
中心主题: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 屈辱、探索与抗争

四大核心时期:
- 晚清危机与救亡图存 (1840-1912)
- 中华民国与思想解放 (1912-1927)
-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 (1927-1945)
-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 (1945-1949)
第一部分:晚清危机与救亡图存 (1840-1912)
【核心线索】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各阶层的救亡探索
| 时期/事件 | 影响/意义 | |
|---|---|---|
| 鸦片战争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 鸦片战争 (1840-1842) | - 背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 导火索:虎门销烟。 - 过程:清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社会性质改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主要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 - 主凶:英法联军,帮凶:俄美。 - 罪行:火烧圆明园。 - 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 - 丧失更多主权和领土(俄国侵占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 -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 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资政新篇》(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 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狂潮 | ||
|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 - 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威海卫战役。 - 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 瓜分中国的狂潮 | - 方式: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标志: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 -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 ||
| 戊戌变法 (1898) | - 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 领导: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 - 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百日维新”)。 | - 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 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 
| 辛亥革命 (1911) | - 领导: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 -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高潮:武昌起义。 - 结果: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 -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 新文化运动 | - 背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共和观念受到挑战。 - 领导: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 - 口号:“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 阵地:《新青年》杂志。 | -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第二部分:中华民国与思想解放 (1912-1927)
【核心线索】北洋军阀统治与国民大革命
| 时期/事件 | 影响/意义 | |
|---|---|---|
| 北洋军阀的统治 | -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复辟帝制失败而死。 - 军阀割据:皖系、直系、奉系等军阀混战,国家分裂。 | - 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 帝国主义代理人,出卖国家利益。 | 
| 新文化运动深化 | - 后期 (1915后):李大钊、陈独秀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 | -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 ||
| 五四运动 (1919) | -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过程:北京学生(先锋)→全国工人(主力)。 -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 | - 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和干部基础。 | 
|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 | - 标志: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 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 - 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 
|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 ||
| 国共第一次合作 | - 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 
| 北伐战争 (1926-1927) | -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军阀。 -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 | 
| 国民大革命失败 | - 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 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缺乏经验,放弃领导权。 | -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 
第三部分: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 (1927-1945)
【核心线索】国共内战、合作抗日与民族复兴
| 时期/事件 | 影响/意义 | |
|---|---|---|
| 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 ||
| 南昌起义 (1927.8.1) | - 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力量。 | -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 创建:毛泽东。 -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 -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 长征 (1934-1936) | -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 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 结束: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 -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播撒了革命火种。 | 
| 抗日战争 (1931-1945) | ||
| 局部抗战 | - 九一八事变 (1931):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 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西安事变 (1936):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逼蒋抗日。 |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 全面抗战 | ||
| - 爆发: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 1937),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 南京大屠杀 (1937):日军暴行,30万以上中国军民遇难。 - 重要战役: -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 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重大胜利。 - 百团大战: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主动出击。 - 中共七大 (1945):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光明前途指明了方向。 - 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 性质: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 意义: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第四部分: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 (1945-1949)
【核心线索】两种命运的决战与新中国的成立
| 时期/事件 | 影响/意义 | |
|---|---|---|
| 重庆谈判与内战爆发 | - 重庆谈判 (1945):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中共争取和平民主。 -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 - 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赢得了民心。 | 
| 解放战争 (1946-1949) | ||
| 战略防御 | - 标志: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 特点:中共放弃一些城市,运动战歼敌。 | - 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 
| 战略反攻 | - 标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意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 -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 
| 战略决战 | -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 结果: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 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 
| 胜利 | -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 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 | - 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结束。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 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 意义: -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 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填充细节:在每个节点下,你可以补充具体的年份、人物名言、关键战役的地点、条约的具体内容等。
- 建立联系:用不同颜色的笔或箭头,标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鸦片战争(因)→《南京条约》(果)→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
- 对比分析:将不同时期的同一类事物进行对比,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异同;比较国共两次合作的背景、方式和结果。
- 提炼主题:每个时期都有其核心主题,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 自我检测:看着思维导图的标题,尝试复述出下面的具体内容,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框架能帮助你更好地梳理和掌握八年级历史知识!祝你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