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思维课程教案:《有趣的分类》
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 有趣的分类
- 适用年龄: 4-5岁(中班)
- 所属领域: 科学、数学、语言
- 课程时长: 约30-40分钟
- 核心目标: 培养幼儿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分类与归纳能力。
活动目标
-
认知目标:

- 理解“分类”的含义,即根据物品的某一相同特征(如颜色、形状、用途等)将它们分成几组。
- 能识别并说出物品的1-2个明显特征(如红色的、圆形的、会飞的)。
-
能力目标:
- 能够根据单一标准(如颜色)对物品进行分类。
- 能够尝试根据两种或多种标准(如红色的圆形)进行分类。
- 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我把所有红色的都放在一起了”)。
-
情感与态度目标:
- 乐于参与分类游戏,体验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乐趣。
- 培养做事认真、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
物质准备:
- 教具:
- 一个神秘的“百宝箱”或布袋。
- 若干混合在一起的实物卡片或玩具,
- 按颜色分类: 红色、黄色、蓝色的积木或雪花片。
- 按形状分类: 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卡片。
- 按用途分类: 玩具车、毛绒玩具、图书。
- 按特征分类(动物): 会飞的(小鸟、蝴蝶)、会游的(小鱼、鸭子)、会跑的(小狗、小兔)的动物图片。
- 三个不同的标记物(如:红色、黄色、蓝色的小筐子;或画有圆形、方形的纸)。
-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
- 每人一套混合的“水果宝宝”卡片(包含苹果、香蕉、草莓、葡萄,每种颜色和形状都不同)。
- 每人两个小篮子。
- 教具:
-
经验准备:
- 幼儿对常见的颜色、形状有基本认识。
- 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整理玩具、图书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约5分钟)
-
神秘礼物,引出问题:
- 教师出示“百宝箱”,神秘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好多好玩的东西,可是它们都混在一起了,看起来乱糟糟的,你们愿意帮老师把它们整理好吗?”
- 请1-2名幼儿伸手到箱子里摸一摸,并描述摸到的东西(如:“我摸到一个硬硬的、圆圆的。”)。
- 教师将物品倒在桌子上,引导幼儿观察:“哇,有这么多东西!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引导幼儿说出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
-
明确任务,建立概念:
- 教师总结:“这么多东西混在一起,确实不好看,也不容易找到,我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让它们变得整整齐齐的呢?”
- 出示三个不同颜色的小筐子:“看,这里有三个家,我们能不能给这些物品找到它们自己的家呢?所有红色的东西都住进红色的家。”
(二) 基本部分:探索操作,学习分类 (约20分钟)
按单一标准分类——“送颜色宝宝回家”
-
教师示范:
- 教师拿起一个红色的积木,问:“这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回答:红色)
- “红色的宝宝应该住进哪个家呢?”(引导幼儿找到红色的小筐子)
- 教师将红色积木放进红色筐子,并说:“送红色宝宝回家,真棒!”
-
幼儿集体操作:
- 教师:“请所有的小朋友都来当小小整理员,帮老师把所有红色的东西都送到红色的家里,黄色的送到黄色的家里,蓝色的送到蓝色的家里。”
- 幼儿分组或集体上前,将桌上的物品按颜色分类到对应的小筐中。
-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并提问:“你为什么把这个东西放在这里呀?”(引导幼儿说出“因为它是红色的”)。
按不同标准分类——“给图形宝宝找朋友”
-
更换标准,引发思考:
- 教师将已经按颜色分好的物品倒回桌上,说:“颜色宝宝们已经回家休息了,图形宝宝们想找朋友了,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 出示画有圆形、方形的标记物:“请所有圆形的图形宝宝,和这个圆形标记物做朋友,站在一起。”
-
幼儿独立操作:
- 幼儿尝试根据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
-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对遇到困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如:“你看,这个卡片是什么形状的?它的边是直直的还是弯弯的?”)。
按双重或多重标准分类——“动物运动会”
-
创设情境,提升难度:
- 出示动物图片:“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小动物们要参加比赛,请你们当小裁判,帮它们分分组。”
- 提出第一个标准:“请把所有‘会飞’的小动物送到天空跑道上来。”(幼儿将小鸟、蝴蝶等图片放在一起)
- 提出第二个标准:“再请把所有‘会游’的小动物送到水里跑道上来。”(幼儿将小鱼、鸭子等图片放在一起)
- 提出第三个标准:“剩下的‘会跑’的小动物,送到陆地上来。”(幼儿将小狗、小兔等图片放在一起)
-
讨论与分享:
- 教师提问:“我们用了什么好办法,一下子就把这么多小动物分清楚了?”(引导幼儿说出“看它们会不会飞/游/跑”)
-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根据一个特点来分,也可以根据好几个特点来分,分类的本领真大!”
(三) 结束部分:游戏巩固,分享快乐 (约5分钟)
-
游戏:“水果宝宝找朋友”
- 分发幼儿操作材料:“每个小朋友都有一篮子水果宝宝,它们也想找朋友,请你用今天学到的分类方法,给它们分分类,可以放进两个不同的篮子里。”
- 幼儿自由操作,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或者按大小分。
- 教师请几位幼儿分享自己的分类结果:“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 幼儿A:“我把红色的苹果和红色的草莓放在一起。”
- 幼儿B:“我把圆圆的苹果和圆圆的橘子放在一起。”
-
总结与延伸:
-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分类’这个新本领,分类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条理,比如我们可以把玩具分分类,把衣服分分类,书本也可以分分类。”
- 鼓励幼儿回家后也当一回家庭小帮手,用分类的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整理房间。
活动延伸
- 区域活动: 在“益智区”投放更多可分类的材料,如不同种类的纽扣、豆子、瓶盖等,供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继续探索。
- 家园共育: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家庭整理活动,如整理自己的玩具柜、按袜子的颜色配对等,并在班级群里分享照片,共同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生活自理能力。
活动反思
-
成功之处:
- 情景化的导入有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 活动设计层层递进,从单一标准到多重标准,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
- 操作材料丰富多样,既有集体活动,也有个体操作,兼顾了合作与独立探索。
- 教师的提问具有启发性,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表达。
-
待改进之处:
- 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在按双重标准分类时可能会感到困难,下次活动可以准备一些带有明显双重特征的卡片(如“红色的圆形”),并设计成小组合作游戏,让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
- 在分享环节,可以给予幼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仅说出“怎么分”,还能尝试用“因为………”的句式来解释自己的理由,进一步提升语言逻辑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