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地球与宇宙

一级分支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认识过程
- 古代猜想
- 天圆地方(中国古代)
 - 大地是球体(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现象推测)
 
 - 实证阶段
- 环球航行(葡萄牙航海家 麦哲伦 船队,首次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体)
 - 太空观测(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直观证实)
 
 
 - 古代猜想
 - 地球的大小
- 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
 - 赤道周长:约 4万 千米
 - 表面积:约 1亿 平方千米
 
 
一级分支二:地球仪和地图
- 地球仪
- 定义:地球的模型,是缩小了的地球。
 - 基本构成
-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即 北极点 和 南极点。
 - 赤道:在地球仪上,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也叫子午线。
 -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 经纬网
- 作用:在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定位)。
 - 纬度
- 定义:某地的纬度,就是该地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构成的夹角。
 - 范围:0°(赤道)~ 90°(南、北极点)。
 - 划分:0°为 赤道,向北为 北纬(N),向南为 南纬(S)。
 - 重要纬线:
- 回归线:23.5°N (北回归线), 23.5°S (南回归线)
 - 极圈:66.5°N (北极圈), 66.5°S (南极圈)
 
 
 - 经度
- 定义:某地的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的经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
 - 范围:0° ~ 180°。
 - 划分:0°为 本初子午线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向东为 东经(E),向西为 西经(W)。
 - 重要经线:18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
 
 
 - 地图
-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 方向
- 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指向标法: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 经纬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 比例尺
- 定义: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 公式: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 表示方式:
- 数字式(如:1:5,000,000)
 - 线段式(如:---------0---------60km---------)
 - 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60千米”)
 
 
 - 图例和注记
- 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一级分支三:太阳和月球
- 太阳
- 概况: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一颗能自己发光发热的 恒星。
 - 结构(从内到外)
- 核心:进行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
 - 光球层: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表面,有 太阳黑子(活动标志)。
 - 色球层:有 耀斑 和 日珥(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 日冕层:太阳的最外层,可延伸到数个太阳半径,有 太阳风。
 
 - 活动周期:约 11年,活动高峰年,太阳黑子多;活动低谷年,太阳黑子少。
 
 - 月球
- 概况: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 表面特征
- 月陆:明亮的高地,占月球表面大部分。
 - 环形山: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由陨石撞击或火山喷发形成。
 
 - 运动
- 公转:绕地球公转,周期约 3天。
 - 自转:绕自己的轴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月球始终 同一面朝向地球。
 
 - 月相
- 成因: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使太阳光照亮月球的部分不同。
 - 周期:约 5天。
 - 主要月相:新月(朔)→ 上弦月 → 满月(望)→ 下弦月 → 新月。
 
 
 
一级分支四:太阳系
- 构成
- 中心天体: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 八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
- 水星(岩石行星,没有卫星)
 - 金星(岩石行星,有浓密大气,表面温度最高,逆向自转)
 - 地球(岩石行星,有液态水和生命,有1颗天然卫星——月球)
 - 火星(岩石行星,有稀薄大气,有2颗小卫星,被称为“红色星球”)
 - 木星(巨行星,体积和质量最大,有显著的大红斑,有众多卫星)
 - 土星(巨行星,有美丽的光环,密度最小,有众多卫星)
 - 天王星(巨行星,自转轴倾斜角度大,有光环)
 - 海王星(巨行星,离太阳最远,有强烈的风暴)
 
 - 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
 
 - 行星分类
- 类地行星(岩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 巨行星(气态行星):木星、土星。
 -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级分支五:银河系和宇宙
- 银河系
- 构成:由数千亿颗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 形状:侧视呈 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状;俯视呈 漩涡状。
 - 大小:直径约 10万光年。
 - 太阳系位置: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 旋臂 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 3万光年。
 
 - 宇宙
- 宇宙的层次:地球 → 地月系 → 太阳系 → 银河系 → 星系团 → 总星系(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宇宙论 认为宇宙起源于约 137亿年前 的一次大爆炸。
 - 宇宙的演化:从一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奇点开始,不断膨胀、冷却,逐渐形成星系、恒星等。
 - 宇宙的未来:仍在膨胀中,最终结局仍在探索中(如:继续膨胀、收缩、或“大撕裂”)。
 
 
总结与提示:
- 联系与对比:学习时注意将地球仪与地图、太阳与月球、太阳系中的行星等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 理解概念:对于“经纬度”、“比例尺”、“月相”等抽象概念,要结合示意图和生活实例来理解。
 - 建立宇宙观:从地球到太阳系,再到银河系和总星系,逐步建立对宇宙空间尺度的认识。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系统地掌握《地球与宇宙》这一单元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