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基于这个定义,思维有几个关键特征:
- 间接性: 思维不是直接感知事物,而是通过其他媒介(如语言、概念、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万有引力”,但可以通过思维理解它。
- 概括性: 思维能够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我们从“苹果”、“香蕉”、“橘子”等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水果”这个概念。
- 目的性/问题导向性: 思维通常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是有明确指向的。
- 逻辑性: 思维过程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使概念和判断之间形成合理的联系。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关于“思维”的说法,并指出其中不正确的那个。
最常见且最不正确的说法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直接的、形象的反映。”
【错误原因分析】
这个说法混淆了思维和感觉/知觉的本质区别。
-
“直接的” vs “间接的”:
- 感觉和知觉是直接的反映,它们依赖于当前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具体事物,你看到“一个红色的、圆圆的、苹果味的物体”,这就是知觉,它直接反映了这个具体苹果的属性。
- 思维是间接的反映,它不依赖于眼前的事物,而是通过已有的知识、概念和符号来进行,当你想到“水果”这个概念时,你的头脑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果”,而是对苹果、香蕉、橘子等一类事物的抽象概括,你想到“万有引力”,也不是直接“看到”引力,而是通过公式、实验现象等间接理解它。
-
“形象的” vs “概括的/抽象的”:
- 感觉和知觉主要处理的是形象的信息,它们保留事物的具体形象、颜色、声音等细节。
- 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概括性和抽象性,它要舍弃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抓住其本质特征(如“水果”的本质是“多汁的、主要味觉为甜味的、多用于食用的植物果实”),当我们思考“正义”、“自由”、“市场规律”时,这些概念都是非常抽象和概括的,无法用单一的形象来完整描绘。
将思维定义为“直接的、形象的反映”,实际上是把“感觉”或“知觉”的定义安在了“思维”头上,是完全错误的。
其他一些常见的、可能不正确的或片面的说法:
为了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里还有一些其他选项,它们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片面的。
“思维不需要语言,动物也有思维。”
- 评价: 这个说法是不全面的,且具有争议性。
- 分析:
- 人类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我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概念形成都高度依赖语言,没有语言,复杂的系统性思维几乎无法进行。
- 动物是否有思维: 动物(如高等哺乳动物)确实表现出初级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和记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前思维或具体思维,但这种思维是具体的、情境依赖的、缺乏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与人类的抽象思维有本质区别。
- 这个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忽略了人类思维的根本特征(抽象性、逻辑性),并将其与动物的低级行为能力混为一谈。
“思维活动是无意识的、自动发生的。”
- 评价: 这个说法是片面的。
- 分析:
- 思维确实有无意识的一面,比如直觉、灵感、习惯性反应,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想,答案或想法就冒出来了。
- 但思维更多的是有意识的、受控制的、努力的过程,比如解一道数学题、做一个重要决策、写一篇文章,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意识的逻辑分析和推理。
- 将思维完全等同于无意识活动,是片面的。
“思维只能反映过去和现在,无法预测未来。”
- 评价: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 分析: 这恰恰是思维间接性和目的性的体现,思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预见和规划,我们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规律,通过思维活动来预测未来的趋势、制定未来的计划,天气预报、经济预测、项目规划等,都是思维对未来进行反映的典型例子。
如果必须选择一个最不正确的说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直接的、形象的反映。”
这是对思维最根本性的误解,因为它将思维与感觉/知觉混为一谈,完全忽略了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个核心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