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立教授是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知名学者,他长期致力于研究创新思维方法,并提出了一个在中国教育界和知识管理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个人理论体系,他的创新思维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套动态的、可操作的“工具箱”,旨在帮助人们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力,最终实现从“知道”到“做到”再到“创造”的跨越。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王竹立的创新思维:
核心基石:破除思维定势
王竹立认为,创新的首要障碍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无形的“思维定势”,这些定势就像一副有色眼镜,过滤和扭曲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创新的第一步就是“破”。
- “破”的必要性:他强调,我们常常被过去的经验、权威的观点、固有的逻辑和僵化的模式所束缚,如果不先打破这些枷锁,新的想法就难以萌生。
- “破”的方法:
- 质疑常识:对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保持警惕和怀疑,追问“为什么一定是这样?”
- 逆向思考:尝试从相反的角度或方向看问题,别人都在追求“更快”,你思考如何“更慢”也能达到目的。
- 跨界联想:将不同领域、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寻找新的组合和可能性。
核心方法论:“六顶思考帽”与“头脑风暴”的本土化与升级
王竹立并非简单地照搬西方思维工具,而是将其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相结合,进行了本土化和实用化的改造。
-
对“六顶思考帽”的运用与发展:
- 爱德华·德博诺的“六顶思考帽”(白、红、黑、黄、绿、蓝)是一种平行思维工具,旨在让团队在同一时间只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混乱和争论。
- 王竹立的贡献:他不仅大力推广这一工具,更强调它在个人思维训练中的价值,他鼓励学习者戴上不同颜色的“帽子”,系统地审视问题,确保思维的全面性,避免片面性,在“绿帽”(创新)思考阶段,可以大胆地提出任何想法,而无需立即用“黑帽”(批判)去否定。
-
对“头脑风暴”的优化:
- 他强调有效的头脑风暴需要遵循“延迟评判”、“追求数量”、“鼓励奇思妙想”和“整合改进”等原则。
- 他的创新思维体系中,头脑风暴是“绿帽思维”的具体实践方式,是产生大量原始想法的重要环节。
核心工具箱:“信息-知识-创新”转化模型
这是王竹立创新思维理论中最具独创性和系统性的部分,他提出了一个从信息到创新的转化路径,并为此设计了一系列具体的思维工具。
模型:信息 → 知识 → 智慧 → 创新
这个模型描述了知识内化和升华的过程:
- 信息:是零散的、未经处理的数据和事实。
- 知识: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组织后形成的系统化认识。
- 智慧: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更高层次的知识。
- 创新:是在智慧的基础上,产生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或新事物。
核心思维工具(“工具箱”里的“扳手”和“螺丝刀”)
为了实现从知识到创新的跨越,王竹立设计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思维工具,这些工具是他的理论精华所在。
-
思维导图:
- 作用:放射性思维的可视化工具,它帮助人们将中心主题与相关信息、想法、知识点连接起来,构建一个非线性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 创新应用:用于头脑风暴、知识梳理、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它打破了传统线性笔记的限制,更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新联系,从而激发创意。
-
类比迁移法:
- 作用:将一个领域(源域)的原理、结构或方法,应用到另一个看似无关的领域(目标域)。
- 创新应用:这是强大的创新催化剂,从蜂巢结构想到六边形的包装,从自然界生物的拟态想到军事伪装,王竹立鼓励人们主动寻找“A像B一样”的类比,打开思路。
-
概念图法:
- 作用:与思维导图类似,但更强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是一种”、“是一种”、“导致”等),它构建的是一张“意义网络”。
- 创新应用:非常适合进行深度学习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绘制概念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识的层级结构和内在联系,有助于发现知识体系的“空白点”或“矛盾点”,这正是创新的契机。
-
信息嫁接法:
- 作用:将两个或多个看似不相关的信息、知识或技术强行“嫁接”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组合。
- 创新应用:许多创新都是“跨界”的产物,智能手机是电话、电脑、相机、GPS等多种技术的嫁接,王竹立鼓励人们主动去寻找可以“嫁接”的元素。
-
信息变换法:
- 作用: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形式上的改变,如从文字变成图表、从理论变成故事、从抽象变成具体。
- 创新应用:变换视角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将一个复杂的技术原理用一幅漫画来解释,可能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也可能启发新的理解。
最终目标: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与实现创新
王竹立创新思维的最终落脚点,是帮助个体构建一个动态、开放、可生长的个人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创新。
- 从“碎片化”到“体系化”:他批判了当今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弊端,强调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不断生长和演化的。
- 从“学习”到“创造”:他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记住知识,而是运用知识进行创造,他的所有工具和方法,都是为了打通从输入(学习)到输出(创造)的通道。
- 强调“元认知”:即“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思考”,在运用创新工具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存在盲点,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
王竹立创新思维的特点
- 系统性与可操作性: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一套从“破”到“立”,再到“转化”和“创造”的完整路径和具体工具。
- 本土化与实用性:将西方思维工具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相结合,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 以“个人”为中心:他的理论非常强调个人知识管理和思维训练,赋能个体成为创新的主体。
- 动态与生长:他强调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都应该是动态发展的,鼓励终身学习和持续创新。
王竹立的创新思维是一套旨在“解放思想、提供工具、构建体系、最终实现创造”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它为那些希望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清醒头脑、提升个人创造力的学习者,提供了一张清晰的“思维地图”和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