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调节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血糖调节
核心概念
- 定义: 人体内血糖浓度(主要是葡萄糖)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范围(约3.9-6.1 mmol/L)的动态平衡过程。
- 意义:
- 能量供应: 葡萄糖是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尤其对大脑至关重要。
- 内环境稳态: 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 预防疾病: 维持血糖稳定是预防糖尿病、低血糖症等疾病的基础。
主要参与者
- 调节物质:
- 升高血糖激素:
- 胰高血糖素: 由胰岛A细胞分泌。
- 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应急激素)。
- 糖皮质激素: 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应激激素)。
- 生长激素: 由垂体前叶分泌。
- 降低血糖激素:
- 胰岛素: 由胰岛B细胞分泌,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 升高血糖激素:
- 调节器官:
- 胰腺: 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血糖调节的“总开关”。
- 肝脏: 血糖调节的“核心仓库”。
- 进食后:将多余的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原储存。
- 空腹时:分解肝糖原或通过糖异生作用释放葡萄糖入血。
- 肌肉: 血糖的“大用户”和“临时仓库”。
- 消耗大量葡萄糖供能。
- 合成肌糖原储存,但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
- 脂肪组织: 血糖调节的“缓冲器”。
- 血糖过高时,将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
- 血糖过低时,分解脂肪提供能量,并产生酮体。
- 肾脏: 血糖的“过滤器”。
当血糖超过肾糖阈(约8.9-10.0 mmol/L)时,多余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尿糖)。

调节过程 (双重调节机制)
-
神经调节 (快速、短暂)
- 途径: 大脑皮层 → 下丘脑 → 自主神经系统 → 胰腺、肝脏等。
- 作用:
- 交感神经兴奋(如紧张、运动):促进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抑制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
- 副交感神经兴奋(如消化期):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
-
体液调节 (主要、缓慢、持久)
-
A. 激素调节 (核心)
- 血糖降低时 (以胰高血糖素为例):
- 感受器: 胰岛A细胞感知血糖降低。
- 信号: 分泌胰高血糖素。
- 靶器官: 肝脏。
- 效应:
- 促进肝糖原分解。
- 促进糖异生作用。
- 结果: 血糖升高。
- 血糖升高时 (以胰岛素为例):
- 感受器: 胰岛B细胞感知血糖升高。
- 信号: 分泌胰岛素。
- 靶器官: 全身组织细胞,特别是肝脏、肌肉、脂肪组织。
- 效应:
- 促进: 葡萄糖转运进入细胞。
- 促进: 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
- 促进: 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和非必需氨基酸。
- 抑制: 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 抑制: 脂肪分解。
- 结果: 血糖降低。
- 血糖降低时 (以胰高血糖素为例):
-
B. 组织细胞自身调节
肌肉细胞在运动时,会通过细胞膜上的GLUT4转运蛋白大量摄取葡萄糖,利用胰岛素不依赖的途径降低血糖。
-
血糖来源与去路
- 血糖来源:
- 食物消化吸收: 主要来源(饭后)。
- 肝糖原分解: 短期空腹的主要来源。
- 非糖物质转化: 长期饥饿时,由甘油、氨基酸等通过糖异生生成。
- 血糖去路:
- 氧化分解供能: 主要去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合成糖原储存: 在肝脏和肌肉中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 转化为非糖物质: 如脂肪、某些氨基酸。
- 随尿液排出: 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
异常情况
-
高血糖
- 糖尿病:
- 病因: 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
- 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 后果: 长期高血糖导致全身多器官(眼、肾、神经、血管等)并发症。
- 生理性高血糖:
- 原因: 情绪激动、紧张、饭后、甲亢等。
- 特点: 暂时性,通常可自行恢复。
- 糖尿病:
-
低血糖
- 定义: 血糖浓度 < 2.8 mmol/L。
- 病因:
- 胰岛素使用过量。
- 进食过少或剧烈运动未补充能量。
- 胰岛素瘤等。
- 症状: 出冷汗、心慌、饥饿感、四肢无力、头晕、严重时昏迷甚至死亡。
- 处理: 立即补充糖分(如糖果、果汁)。
总结与关键点
- 核心器官: 胰腺(分泌激素)、肝脏(储存和释放)。
- 关键激素: 胰岛素(降糖)与胰高血糖素(升糖)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 调节特点: 负反馈调节是血糖调节的基本方式,使系统保持稳定。
- 健康启示:
- 均衡饮食: 控制总热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
- 规律运动: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消耗血糖。
- 保持体重: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诱因。
- 定期体检: 监测血糖水平,及早发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