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如何用法治思维破解当前社会治理难题?

核心定义

我们来分别定义这两个概念。

如何用法治思维破解当前社会治理难题?-图1

法治思维 (Rule of Law Thinking)

法治思维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思考模式。 它指的是在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决策施策时,始终以法律为准绳,将法律作为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遵循和核心逻辑。

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认知和信念,要求人们在头脑中牢固树立法律的权威,将法律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

法治思维的核心特征包括:

  • 法律至上: 法律的效力是最高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特殊公民,权力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 职权法定: 国家机关的权力来源和行使范围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 程序正当: 任何决策和行为的作出,都必须遵循法定的、公开的、公正的程序,不能为了结果而忽视或破坏程序正义。
  • 人权保障: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的终极价值,在处理任何事务时,都必须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权责统一: 行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法治思维回答的是“怎么看”的问题—— 即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认识社会问题。

法治方式 (Rule of Law Methods)

法治方式是一套行为准则和行动方法。 它指的是在处理具体事务、解决矛盾纠纷、进行社会管理时,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它强调的是外在的、具体的实践操作,是将法治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路径和工具。

法治方式的主要体现包括:

  • 依法决策: 在出台政策、制定规划、作出重大决策前,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决策内容不与法律相抵触。
  • 依法行政: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管理社会事务。
  • 依法办事: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处理自身事务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找关系”、“走后门”。
  • 司法救济: 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懂得并善于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依法化解矛盾: 面对社会矛盾和纠纷,优先考虑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法治方式来解决,而不是采取“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非法手段。

法治方式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 即用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来解决问题。


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密不可分。

  • 法治思维是“魂”和“内核”,是前提和基础。 没有正确的法治思维,就不可能自觉地运用法治方式,一个人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法律的权威,即使迫于压力表面上按法律程序办事,也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者选择性地适用法律。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转变。

  • 法治方式是“体”和“外壳”,是体现和落脚点。 法治思维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必须通过具体的法治方式来展现和落实,如果思维方式对了,但行动上依然我行我素,不按法律程序办事,那么法治就无从谈起。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关键性的转变。

一个形象的比喻:

  • 法治思维就像是汽车的“导航系统”和“驾驶理念”,它决定了你要去哪里(目标)以及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原则)。
  • 法治方式就像是具体的“驾驶操作”,比如打转向灯、踩刹车、看后视镜等,它确保你能够安全、合法地到达目的地。

没有正确的导航理念(法治思维),驾驶操作(法治方式)可能会南辕北辙;而没有规范的驾驶操作(法治方式),再好的导航理念(法治思维)也只是空想。


为什么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强调这两个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限制公权力,防止腐败: 法治思维和方式要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的笼子关住权力,从根本上遏制“人治”和“权力滥用”的弊端,是反腐败的长效机制。
  2. 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 它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为公民提供了对抗公权力滥用的有力武器,有助于解决“信访不信法”等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运动式治理”、“经验式治理”转向“制度性治理”、“法律性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4. 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对于企业而言,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公平、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法治思维和方式能够有效保护产权、契约自由,激发市场活力。
  5. 构建和谐社会: 法治为社会矛盾和纠纷提供了最终、最权威的解决渠道,通过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可以避免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个简单的例子

场景: 城市管理中要拆除一处违章建筑。

  • 人治思维/方式:

    • 思维: “这块地影响了市容,必须拆掉,明天就动手,越快越好。”
    • 方式: 组织一帮人,直接用推土机推平,不考虑业主是否有诉求,不履行任何法律程序,结果可能引发激烈冲突,留下“后遗症”。
  • 法治思维/方式:

    • 思维: “拆违是依法行政的体现,但必须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程序必须合法,事实必须清楚,依据必须明确。”
    • 方式:
      1. 调查取证: 派执法人员现场勘查、拍照、录像,收集违章证据。
      2. 告知权利: 向业主下达《责令限期拆除通知书》,告知其违章事实、法律依据以及享有的陈述、申辩权。
      3. 听取申辩: 如果业主提出申辩,组织听证会,听取其意见。
      4. 作出决定: 在事实清楚、程序合法的基础上,作出《强制拆除决定书》,并送达业主。
      5. 催告与公告: 在实施强制拆除前,再次催告业主自行拆除,并公告拆除时间、地点。
      6. 依法拆除: 在履行完所有法定程序后,依法组织强制拆除。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到,法治思维指导着整个过程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而法治方式则将这一思维分解为一系列具体、严谨、合法的步骤。

特征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性质 思想观念、思考模式 行为准则、行动方法
核心 “怎么看”——以法律为准绳的内在逻辑 “怎么办”——依法办事的外在实践
目标 树立法律信仰,确立法律权威 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关系 是基础和前提(灵魂) 是体现和落脚点(身体)

推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养成,是中国从“人治”走向“法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由之路,它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将法治精神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