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思维”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通过有效的外部支持(助),激发和培养学习者内在能力(学)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它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或“辅导”,强调的是赋能、引导和陪伴,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可以把传统的“教学思维”想象成“授人以鱼”,而“助学思维”则是“授人以渔,并陪着人去打渔”。
助学思维的核心特征
要理解助学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特征入手:
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Shifting from Instructor to Facilitator)
- 传统思维:老师的任务是讲清楚知识点,学生负责听懂和记忆,老师是权威和知识的源头。
- 助学思维:助学者的角色是引导者、脚手架的搭建者,他们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提问、提供资源、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构建知识体系,他们相信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Shifting from Focus on Outcome to Process)
- 传统思维:最关心的是学生最终考了多少分,是否答对了题目,结果导向。
- 助学思维:更关心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他们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哪怕这个思路是错的,通过分析错误的过程,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失败和尝试被视为学习过程中宝贵的一部分。
从“标准答案”到“多元探索” (Shifting from Single Answer to Multiple Explorations)
- 传统思维:很多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这个答案。
- 助学思维: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新,他们会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会怎么样?”“你为什么这么想?”,它尊重不同的观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个性化的探索。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Shifting from Passive Reception to Active Construction)
- 传统思维:学生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课堂是“填鸭式”的。
- 助学思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助学者会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敢于犯错,通过项目式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评判者”到“支持者” (Shifting from Judge to Supporter)
- 传统思维:老师的角色之一是评判学生的对错,给予分数和等级。
- 助学思维:助学者是学生成长的伙伴,他们提供的是建设性的反馈,而不是简单的评判,反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以及如何改进,他们会说:“我看到你在这个地方很努力,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可能会更顺利。”
助学思维的具体实践方法
将这种思维落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
苏格拉底式提问
- 做法:通过一系列有逻辑、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澄清思路,最终得出结论,这些问题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了激发他们的思考。
- 示例:当学生说“我认为这个历史事件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时,助学者可以问:“是什么让你这么认为?”“有没有其他因素也可能起到了作用?”“如果当时A决策没有发生,结果会一样吗?”
-
搭建“脚手架” (Scaffolding)
- 做法:在学生学习的初期,提供大量的支持和指导(如详细的步骤、模板、示例),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逐渐减少支持,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这就像盖楼时先搭脚手架,楼盖好后再把脚手架拆掉。
- 示例:教学生写一篇议论文,初期可以提供一个“观点-论据-的写作框架;中期可以只给主题,让他们自己构思框架;后期则可以让他们自由选题和创作。
-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
- 做法:助学者自身的思维模式会深刻影响学生,他们需要向学生传递一个信念:能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策略和他人帮助来发展的,表扬的重点应放在努力、策略和进步上,而不是天赋。
- 示例:不说“你真聪明”,而是说“你这次的解题方法很有创意,你是怎么想到的?”“我看到你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进步非常明显!”
-
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 做法:元认知即“对思考的思考”,助学者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学习”,这包括:计划学习过程、监控自己的理解程度、评估学习效果并调整策略。
- 示例:在开始一个新单元前,问学生:“关于这个主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在学习过程中问:“你现在理解这部分内容了吗?哪里有困难?”学习结束后问:“这次学习你用了什么方法?下次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
创建安全、包容的学习环境
- 做法: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被接纳,不怕犯错,鼓励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共同进步,当学生提出“愚蠢”的问题或犯下低级错误时,助学者应给予理解和引导,而不是嘲笑或批评。
助学思维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 对于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课堂设计更多地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减少讲授时间,增加互动和反馈。
- 对于家长:从“监工”和“评判官”转变为“成长伙伴”,多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少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困难,而不是指责他们不努力。
- 对于个人(自我学习):从“被动消费信息”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时,多问自己“为什么”、“怎么样”,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和总结所学内容,并主动寻找应用场景。
- 对于企业培训:从“填鸭式培训”转变为“赋能式发展”,为员工提供资源、导师和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
助学思维的本质是一种赋能,它相信每个人内在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而助学者的角色就是点燃潜能的火花,移除成长路上的障碍,并一路陪伴、支持和引导。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具体某个知识点更为重要,掌握并实践助学思维,无论是对于教育者、家长还是学习者自身,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能提升学习效率,更能培养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