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核心概念、经典题型、解题技巧和练习题四个方面,为三年级的孩子和家长详细解析除法思维题。

核心概念:两种除法模型
在解决思维题前,一定要先搞懂除法的两种基本模型:
平均分
特点:总数 ÷ 份数 = 每份数 问题模式:“把……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或者“每人分到几个?”
例子: 有 12 个苹果,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
- 分析:总数是12,要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 算式:12 ÷ 3 = 4 (个)
包含除
特点:总数 ÷ 每份数 = 份数 问题模式:“……里面有几个……?”或者“可以分成多少组?”
例子: 有 12 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 4 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 分析:总数是12,每份是4,求能分成多少份。
- 算式:12 ÷ 4 = 3 (个)
解题关键:看到题目,先判断问题是求“每份是多少”还是“能分成多少份”,从而选择正确的除法模型。
经典题型与解题思路
倍数问题
这类问题常常和“倍”联系在一起,本质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属于包含除。
例题: 妈妈买了 18 个草莓,是小红买的草莓数量的 3 倍,小红买了多少个草莓?
-
思路分析:
- “18个”是总数,“小红买的数量”是1倍数。
- 18个是3倍的数量,那么求1倍数(小红买的)就是把这18个平均分成3份。
- 这属于平均分模型。
-
算式:18 ÷ 3 = 6 (个)
-
答:小红买了6个草莓。
余数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分组、买东西等。
例题: 有 25 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上最多坐 4 人,至少需要几条船?
-
思路分析:
- 总数是25人,每份(每条船)坐4人,求需要多少份(多少条船)。
- 先用包含除算一下:25 ÷ 4 = 6 (条) …… 1 (人)
- 商“6”表示6条船坐了24人,还剩下1人。
- 剩下的1人也需要一条船,所以总共需要 6 + 1 = 7 条船。
-
算式:25 ÷ 4 = 6 (条) …… 1 (人) 6 + 1 = 7 (条)
-
答:至少需要7条船。
余数问题口诀:有余数,加1,商加1才够用。
逆向思维问题
已知结果和其中一个条件,反推出另一个条件。
例题: 老师把一些练习本平均分给 8 个小组,最后每个小组分到 5 本,还剩下 3 本,老师原来一共有多少本练习本?
-
思路分析:
- 这是典型的“逆向”问题,我们可以从结果往前推。
- “每个小组分到5本”,这是“每份数”,总共有8个小组,这是“份数”。
- 我们可以先算出分出去了多少本:8 × 5 = 40 (本)
- 再加上剩下的3本,就是原来的总数。
-
算式:8 × 5 + 3 = 40 + 3 = 43 (本)
-
答:老师原来一共有43本练习本。
植树问题(间隔问题)
这是非常经典的思维题,需要理解“间隔”和“棵数”的关系。
例题: 在一条长 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
-
思路分析:
- 先算出有多少个间隔:20 ÷ 5 = 4 (个)
- “两端都栽”时,棵数 = 间隔数 + 1。
- 所以需要 4 + 1 = 5 棵树。
-
算式:20 ÷ 5 = 4 (个) -> 间隔数 4 + 1 = 5 (棵) -> 棵数
-
答:一共需要栽5棵树。
植树问题小结:
- 两端都栽:棵数 = 间隔数 + 1
-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 = 间隔数
- 两端都不栽:棵数 = 间隔数 - 1
解题技巧与步骤
- 认真读题:圈出题目中的关键数字(总数、份数、每份数)和(平均分、每、共、可以、是……的几倍等)。
- 理解题意:弄清楚题目到底在问什么,是求“每份是多少”,还是“能分成多少份”。
- 选择模型:根据题意,判断是使用“平均分”还是“包含除”模型,或者是否需要逆向思考。
- 列式计算:列出正确的算式并计算。
- 检查答案:把答案带回题目里读一遍,看看是否符合常理,船的数量不可能有小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练习题(附答案)
基础题
-
有 24 块糖,平均分给 6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
- 提示:典型的平均分。
- 答案:24 ÷ 6 = 4 (块)
-
28 个同学去春游,每辆车坐 7 人,需要几辆车?
- 提示:典型的包含除。
- 答案:28 ÷ 7 = 4 (辆)
进阶题
-
爸爸的年龄是 36 岁,是儿子年龄的 4 倍,儿子今年几岁?
- 提示:倍数问题,求1倍数。
- 答案:36 ÷ 4 = 9 (岁)
-
有 30 个鸡蛋,每个盒子装 8 个,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 提示:有余数的除法,别忘了把余数也装进一个盒子。
- 答案:30 ÷ 8 = 3 (个) …… 6 (个), 3 + 1 = 4 (个)
-
图书馆把 45 本故事书平均分给 3 个班,每个班分到多少本?如果每个班再分到 5 本科普书,每个班现在一共有多少本书?
- 提示:两步计算,第一步是平均分,第二步是加法。
- 答案:45 ÷ 3 = 15 (本), 15 + 5 = 20 (本)
挑战题
-
一根绳子长 15 米,对折 3 次后,每段绳子长多少米?
- 提示:对折1次是2段,对折2次是4段,对折3次是8段,求每段长度,是平均分。
- 答案:2 × 2 × 2 = 8 (段), 15 ÷ 8 = 1 (米) …… 7 (米) -> (三年级可简化为理解对折次数与段数的关系)
- 更简单的思路:对折3次,就是把绳子平均分成了 2×2×2=8 份。
- 算式:15 ÷ (2×2×2) = 15 ÷ 8 = 1 (米) …… 7 (米)。 (在三年级,如果除法没学到带余数的除法,可以理解为“每段大约1米长”,或者题目数据可以改为16米,16÷8=2米)。
-
在一个周长是 24 米的正方形花池边栽树,每隔 2 米栽一棵(四个角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 提示:植树问题,先算间隔数,注意是“封闭图形”(如圆形、正方形),棵数=间隔数。
- 答案:24 ÷ 2 = 12 (个) -> 间隔数,所以棵数也是12棵。
希望这些题型、思路和练习能帮助三年级的小朋友更好地掌握除法思维题!关键在于多练习,多思考,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