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将思维可视化与写作流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说”、“思路混乱”、“结构不清”等写作难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结构化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法?
核心定义: 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图形化思维工具,从审题立意、素材搜集、谋篇布局到语言表达的整个写作过程中,进行思考、整理、构建和呈现的教学方法。
核心理念:
- 化繁为简: 将复杂的写作任务分解为一个个简单的步骤和模块。
- 思维可视化: 将抽象的思考过程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图形,让思路“看得见”。
- 激发潜能: 通过发散性思考,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拓宽写作思路。
- 结构优先: 先搭建清晰、稳固的“骨架”(结构),再填充血肉(内容),避免写作时逻辑混乱。
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法的优势
-
激发写作兴趣,降低畏难情绪:
传统作文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笔,而画思维导图像是在做游戏、画画,形式新颖有趣,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
拓宽写作思路,解决“无米之炊”:
通过中心主题向四周发散,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如:人、事、景、情、理)联想相关素材,有效激活记忆,找到丰富的写作内容,告别“挤牙膏”式的写作状态。
-
构建清晰结构,告别“一盘散沙”:
思维导图的层级结构天然对应文章的“总-分-总”结构,学生可以清晰地规划出文章的开头、中间(分论点/分述)、以及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确保文章逻辑严谨、条理分明。
-
优化语言表达,提升文采:
在关键词和短语的激发下,学生更容易联想到生动的词语、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句式,在“润色”环节,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添加好词好句,让文章语言更优美。
-
培养高阶思维,实现能力迁移:
- 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归纳总结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写作,也可以应用于阅读理解、笔记整理、问题解决等各个学习领域。
思维导图作文教学的具体步骤(四步法)
以写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记叙文为例:
第一步:审题立意,绘制中心图(定方向)
- 目标: 明确写作要求,确定文章的核心思想。
- 操作:
- 确定中心主题: 在纸中央画一个图像或写下关键词“我的妈妈”,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图”。
- 分析题目: 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妈妈”可以写哪些方面?(外貌、性格、爱好、与我的故事等)。
- 确定中心思想(立意): 提问:“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表达对妈妈的什么感情?”(如:感恩、敬佩、爱),将这个核心思想用一句话写在中心图旁边或作为导图的顶层分支。
- 成果示例:
- 中心图:一个笑脸,旁边写“我的妈妈”。
- 立意:通过几件小事,表现妈妈对我无私的爱和她坚韧的品格。

第二步:发散思维,填充主干(找素材)
- 目标: 围绕中心主题,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素材和观点。
- 操作:
- 画出主干: 从中心图向四周画出粗线条的“主干”,代表文章的主要部分。
- 开头: 如何介绍妈妈?(外貌、一个总体印象)
- 中间(分述): 这是核心部分,可以按时间顺序、事件类型或性格特点来分。
- 分支1:妈妈的“唠叨”(日常关心)
- 分支2:妈妈的“巧手”(厨艺、织毛衣等)
- 分支3:妈妈的“坚强”(面对困难的态度)
- 如何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 关键词联想: 在每个主干上,用关键词写下初步的想法,不必成句,捕捉灵感即可。
- 画出主干: 从中心图向四周画出粗线条的“主干”,代表文章的主要部分。
- 成果示例:
- 主干“妈妈的‘唠叨’”下,可以关联关键词:“早上催我起床”、“晚上提醒我写作业”、“天冷加衣服”。
- 主干“妈妈的‘巧手’”下,可以关联关键词:“红烧肉”、“织的毛衣”、“修理玩具”。

第三步:梳理逻辑,构建分支(搭骨架)
- 目标: 将发散的素材进行整理、筛选和排序,搭建文章的清晰结构。
- 操作:
- 细化分支: 将每个主干上的关键词进行扩展,画出“次级分支”,添加更多细节,在“妈妈的‘唠叨’”下,可以画出“事件起因”、“经过”、“我的感受”等次级分支。
- 排序与筛选: 引导学生思考,哪个素材最典型、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素材的顺序应该如何安排(时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用数字或箭头标出写作顺序。
- 在次级分支上,可以继续添加更具体的描述性词语、感官细节(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
- 成果示例:
- “妈妈的‘坚强’”分支下,可以添加一个具体事件:“爸爸生病时,她一边照顾爸爸,一边上班,从不抱怨。” 并在此事件下再细分:“表情(总是微笑)”、“动作(深夜为我盖被子)”、“语言(‘没关系,有妈妈在’)”。
- 确定写作顺序:先写“巧手”,再写“坚强”,最后写“唠叨”,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第四步:串联成文,润色提升(添血肉)
- 目标: 根据思维导图的框架,写出完整的文章并进行修改。
- 操作:
- 口头复述: 让学生看着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完整地讲一遍,理顺语言。
- 动笔写作: 按照导图的顺序和内容,将关键词和短语扩展成通顺的句子和段落,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 修改润色: 写完后,再回看思维导图,检查是否所有要点都写到了?内容是否生动?语言是否可以更优美?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导图或文章上进行修改。
- 成果示例:
- 从“妈妈的‘巧手’”和“红烧肉”出发,可以写一段生动的细节描写:“妈妈的红烧肉是我的最爱,那肉块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炖着,浓郁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馋得我直流口水……”
- 结尾部分,回到中心思想,用抒情性的语言收束全文,如:“妈妈,您的爱就像这碗红烧肉,朴实无华,却温暖了我的整个童年。”
教学建议与注意事项
- 循序渐进: 对于初学者,可以先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再逐步过渡到说明文、议论文等更复杂的文体。
- 教师示范: 教师要亲自示范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思考的路径和方法。
- 鼓励个性: 思维导图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使用图像、颜色、符号等自己喜欢的元素,让导图更具个人特色。
- 工具选择: 可以从手绘开始,感受笔尖与纸面碰撞的思考乐趣,熟练后,也可以使用如XMind、MindMaster等软件,方便修改和分享。
- 小组合作: 可以让学生分组,共同绘制一个主题的思维导图,在交流碰撞中拓宽思路,学习他人的优点。
- 长期坚持: 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工具,而不仅仅是为了一次作文,在阅读分析、单元复习、读书笔记等场景中都可以使用,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法,本质上是一场“思维的革命”,它将写作的重心从“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焦虑,转移到“如何思考”和“如何构建”的乐趣上,通过将抽象思维具象化,它不仅帮助学生写出一篇结构清晰、内容充实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受益终身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