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全景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高中化学

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这是整个化学学科的基石,理解了这些,后面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 vs. 纯净物
- 混合物: 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如:空气、溶液、合金)。
- 纯净物: 由同种物质组成。
-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 (如:O₂, Fe, C)。
-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如:H₂O, NaCl)。
- 无机物: 不含碳的化合物(除CO₂, CO, 碳酸盐等)。
- 有机物: 含碳的化合物(除CO₂, CO, 碳酸盐等)。
- 分散系
- 胶体: 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100 nm之间 (丁达尔效应)。
- 溶液: 分散质粒子小于1 nm。
- 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于100 nm。
- 混合物 vs. 纯净物
-
化学用语与计量
-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 (H, O, Na...)
- 化学式 (H₂O, NaCl...)
- 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 原子结构示意图
- 物质的量:
- 核心公式:
n = m / M(质量-物质的量) - 核心公式:
n = N / N_A(微粒数-物质的量) - 核心公式:
n = V / V_m(气体体积-物质的量, 标准状况下V_m=22.4 L/mol) - 物质的量浓度:
c = n / V - 阿伏加德罗常数 (N_A): 6.02×10²³ mol⁻¹
- 气体摩尔体积 (V_m):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 核心公式:
- 化学用语:
-
物质结构
- 原子结构:
- 原子 =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 核外电子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 核外电子数 (电中性原子)
- 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 中子数 (N)
- 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如:¹H, ²H, ³H)。
-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 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 周期: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
- 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
- 原子半径: 同周期从左到右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增大。
- 金属性/非金属性:
-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 化合价: 主族元素最高正价 = 族序数,最低负价 = 族序数 - 8。
- 化学键:
- 离子键: 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 (如:NaCl)。
- 共价键: 共用电子对形成 (如:H₂O, CO₂)。
- 极性键: 不同非金属原子间。
- 非极性键: 相同非金属原子间 (如:O=O, H-H)。
- 金属键: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的强烈作用。
- 原子结构:
-
化学反应与能量
- 基本类型:
- 化合反应: A + B → AB
- 分解反应: AB → A + B
- 置换反应: A + BC → AC + B
- 复分解反应: AB + CD → AD + CB (需满足: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 氧化还原反应:
- 特征: 化合价升降。
- 本质: 电子转移 (得失或偏移)。
- 概念:
- 氧化剂: 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具有氧化性。
- 还原剂: 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具有还原性。
- 口诀: 升失氧,降得还,剂性相反。
- 离子反应:
- 发生条件: 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 (水) 或挥发性物质。
- 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
-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 放热反应: 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 (如:燃烧、中和反应)。
- 吸热反应: 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 (如:大多数分解反应)。
- 反应热: 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ΔH)。
- ΔH < 0: 放热反应。
- ΔH > 0: 吸热反应。
- 基本类型:
元素化学
这是高中化学的“血肉”,需要记忆大量方程式和物质性质。
-
金属及其化合物
- 钠:
- Na: 与O₂、H₂O反应。
- Na₂O (氧化钠): 碱性氧化物。
- Na₂O₂ (过氧化钠): 强氧化剂,与CO₂、H₂O反应产生O₂。
- NaOH (烧碱): 强碱,具有碱的通性。
- 铝:
- Al: 两性金属,与强酸、强碱反应。
- Al₂O₃ (氧化铝): 两性氧化物。
- Al(OH)₃ (氢氧化铝): 两性氢氧化物,受热分解。
- 铁:
- Fe: 变价金属 (+2, +3)。
- Fe²⁺ (亚铁离子): 还原性 (可被Cl₂, Br₂, HNO₃, KMnO₄等氧化)。
- Fe³⁺ (铁离子): 氧化性 (可被Fe, I⁻, SO₂等还原),检验:KSCN溶液变血红色。
- Fe(OH)₂: 白色,易被氧化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Fe(OH)₃。
- Fe(OH)₃: 红褐色,受热分解。
- 铜:
- Cu: 不活泼金属,与强氧化性酸反应。
- CuO: 碱性氧化物,被H₂, C, CO等还原。
- Cu(OH)₂: 蓝色,受热分解,具有弱碱性。
- 钠: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氯:
- Cl₂: 黄绿色气体,有毒,强氧化性。
与金属、非金属、H₂O、碱反应。
- Cl⁻ (氯离子): 检验:加AgNO₃和稀HNO₃,产生白色沉淀。
- Cl₂: 黄绿色气体,有毒,强氧化性。
- 硫:
- S: 淡黄色固体。
- H₂SO₄ (硫酸):
- 浓硫酸: 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 稀硫酸: 酸的通性。
- 氮:
- N₂: 稳定,三键结构。
- NH₃ (氨气): 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检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铵盐 (NH₄⁺): 与碱共热产生NH₃。
- HNO₃ (硝酸): 强酸,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 硅:
- Si: 半导体材料。
- SiO₂ (二氧化硅): 酸性氧化物,不溶于水,与HF、强碱反应。
- 硅酸盐: 制备玻璃、水泥、陶瓷的原料。
- 氯:
有机化学
碳是生命的骨架,有机化学种类繁多,但遵循一定的规律。
-
烃
- 饱和烃 - 烷烃:
- 通式:
CₙH₂ₙ₊₂ - 结构: 单键,链状或环状。
- 性质: 取代反应 (如:光照下与Cl₂反应)。
- 通式:
- 不饱和烃:
- 烯烃:
- 通式:
CₙH₂ₙ - 结构: 含C=C双键。
- 性质: 加成反应 (与H₂, X₂, H₂O), 加聚反应。
- 通式:
- 炔烃:
- 通式:
CₙH₂ₙ₋₂ - 结构: 含C≡C三键。
- 性质: 加成反应, 加聚反应。
- 通式:
- 烯烃:
- 芳香烃:
- 苯 (C₆H₆):
- 结构: 平面正六边形,介于单双键之间的大π键。
- 性质: 取代反应 (硝化、磺化), 加成反应 (不与酸性KMnO₄反应)。
- 苯 (C₆H₆):
- 饱和烃 - 烷烃:
-
烃的衍生物
- 官能团: 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 卤代烃:
- 官能团:
-X(卤素原子)。 - 性质: 水解反应 (生成醇), 消去反应 (生成烯烃)。
- 官能团:
- 醇:
- 官能团:
-OH(羟基)。 - 乙醇 (C₂H₅OH): 与Na反应,氧化反应 (生成乙醛),消去反应。
- 官能团:
- 酚:
- 官能团:
-OH(直接连在苯环上)。 - 苯酚: 弱酸性,与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与FeCl₃溶液显紫色。
- 官能团:
- 醛:
- 官能团:
-CHO(醛基)。 - 乙醛 (CH₃CHO): 加成反应 (被H₂还原为乙醇),氧化反应 (被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₂氧化)。
- 官能团:
- 羧酸:
- 官能团:
-COOH(羧基)。 - 乙酸 (CH₃COOH): 弱酸性,酯化反应 (与醇在浓硫酸催化下)。
- 官能团:
- 酯:
- 官能团:
-COO-(酯基)。 - 性质: 水解反应 (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 官能团:
-
高分子化合物
- 定义: 由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构成的物质。
- 分类:
- 天然高分子: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
- 合成高分子: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 基本反应:
- 加聚反应: 不饱和小分子通过加成反应聚合成高分子 (如:聚乙烯)。
- 缩聚反应: 小分子通过缩合反应聚合成高分子,同时生成小分子 (如:酚醛树脂、涤纶)。
化学实验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实验操作和设计是重点。
-
基本操作
- 仪器识别与使用: 试管、烧杯、量筒、容量瓶、滴定管、分液漏斗、坩埚、蒸发皿等。
- 加热: 酒精灯、水浴加热。
- 分离提纯:
- 过滤: 分离固体和液体。
- 蒸发: 从溶液中提取固体。
- 蒸馏: 分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 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检验:
- 装置: 发生装置 → 净化装置 → 干燥装置 → 收集装置 → 尾气处理装置。
- 常见气体: O₂, H₂, Cl₂, CO₂, SO₂, NH₃, NO, NO₂。
-
物质的检验
- 常见阳离子检验:
- H⁺: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NH₄⁺: 加浓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 Fe³⁺: 加KSCN溶液,变血红色。
- Fe²⁺: 先加KSCN溶液不变色,再加氯水,变血红色。
- 常见阴离子检验:
- Cl⁻: 加AgNO₃和稀HNO₃,产生白色沉淀。
- SO₄²⁻: 加BaCl₂和稀HNO₃,产生白色沉淀。
- CO₃²⁻: 加BaCl₂产生沉淀,沉淀溶于酸,并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 有机物检验:
- 不饱和键: 溴水或酸性KMnO₄溶液褪色。
- -CHO: 银镜反应或新制Cu(OH)₂悬浊液。
- -OH (醇): 与钠反应产生H₂。
- -COOH: 使指示剂变色,与NaHCO₃反应产生CO₂。
- 常见阳离子检验:
-
定量实验
-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仪器: 容量瓶、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 步骤: 计算 → 称量 → 溶解/稀释 → 转移 → 洗涤 → 定容 → 摇匀。
- 酸碱中和滴定:
- 原理:
H⁺ + OH⁻ = H₂O - 指示剂: 酚酞或甲基橙。
- 计算:
c(酸) · V(酸) = c(碱) · V(碱)
- 原理:
-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化学计算
将理论应用于数字,是能力的体现。
- 基本计算:
- 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气体体积之间的换算。
- 溶液浓度的计算:
- 溶质的质量分数
ω = m(溶质) / m(溶液) - 物质的量浓度
c = n(溶质) / V(溶液) - 稀释定律:
c₁V₁ = c₂V₂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化学方程式计算:
- 基本步骤: 设未知数 → 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 找出相关量 → 列比例式 → 求解 → 答题。
- 核心: 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 工业生产计算:
- 产率:
(实际产量 / 理论产量) × 100% - 转化率:
(已转化的反应物量 / 投入的反应物总量) × 100% - 多步反应关系: 找出原料与最终产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利用关系式一步计算。
- 产率: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构建框架: 先看着这份导图,在脑中或纸上画出大致的框架,理清五大板块的逻辑关系。
- 填充细节: 以每个小标题为起点,回忆并写下具体的知识点、方程式、实验现象和注意事项,在“氧化还原反应”下,写下“升失氧,降得还”,并举例说明。
- 专题突破: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复习,如果“化学平衡”总是搞不懂,就专门拿出时间,把“化学平衡”相关的所有概念、影响因素、图像问题都过一遍。
- 做题检验: 做题是最好的检验方式,做题时,尝试用导图的框架来分析题目,考察的是哪个知识点?属于哪个板块?
- 定期回顾: 在考前,快速浏览这份导图,唤醒记忆,查漏补缺。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系统地梳理高中化学知识,祝你学习进步,金榜题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