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常态思维,如何应对变化时代的挑战?

什么是常态思维?

常态思维,也常被称为常规思维定势思维,指的是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依赖已有的知识、经验、习惯和固定的模式来进行思考的一种心理状态。

常态思维,如何应对变化时代的挑战?-图1

就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当遇到一个新情况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搜索记忆库中与当前情境最相似的过往经验,然后套用当时成功的解决方案。

核心特征:

  • 依赖经验: 以过去的成功或失败案例为主要决策依据。
  • 遵循规则: 倾向于遵守既定的流程、规范、方法和“标准答案”。
  • 寻求稳定: 追求可预测、低风险、高效率的结果。
  • 路径依赖: 思维沿着已经形成的固定路径进行,难以跳出。

一个简单的比喻: 常态思维就像一条铺好的高速公路,它速度快、路线清晰、驾驶起来很舒适、很安全,我们从A点到B点,总是下意识地选择这条路,因为它在过去无数次被证明是最高效的。


常态思维的典型特点

  1. 高效性与经济性

    • 优点: 在处理日常、重复性、结构化的问题时,常态思维能让我们快速做出反应,节省大量的认知资源,你每天上班的路线、骑自行车、用筷子吃饭,这些都是常态思维在起作用,让你毫不费力。
    • 表现: 形成“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自动化处理。
  2. 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 优点: 在一个稳定变化的环境中,遵循常规可以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降低风险,工厂的标准化生产、银行的业务流程等都依赖于此。
    • 表现: 制定标准操作程序,确保质量一致。
  3. 惰性与惯性

    • 缺点: 这是常态思维最显著的负面特征,大脑是“节能”的,一旦形成路径,就懒得开辟新路,即使环境已经改变,旧方法不再适用,人们也常常固执地沿用老办法。
    • 表现: “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以前这个办法很管用”。
  4. 僵化性与保守性

    • 缺点: 过度依赖常态思维会扼杀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它让我们对新事物、新观念产生排斥,难以接受挑战和改变。
    • 表现: 对新想法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太麻烦了”、“风险太大”。

常态思维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缺点
效率高: 快速解决常规问题,节省时间和精力。 创新性差: 难以产生新颖的、突破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风险低: 在熟悉领域,遵循常规是安全的选择。 适应性弱: 当环境剧变时,固守常规会导致失败。
稳定可靠: 确保流程和质量的标准化,减少错误。 思维僵化: 形成思维定势,看问题的角度单一,形成“隧道视野”。
学习成本低: 无需每次都重新思考,便于知识传承。 错失机遇: 因为不敢尝试新方法,可能错失更好的发展机会。

常态思维的经典案例

  1. 功能固着:

    • 场景: 给你一些图钉、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要求将蜡烛固定在墙上,且不能让蜡油滴到桌子上。
    • 常态思维: 图钉是用来钉东西的,蜡烛是用来点的。
    • 突破点: 很多人想不到可以把图钉盒的盖子取下来,当成一个平台,用图钉把盒子钉在墙上,再把蜡烛放在盒子上,这就是因为“图钉盒”的功能在常态思维里是“装图钉的”,而不是“一个平台”。
  2. 9点问题:

    • 场景: 要求用不超过四条直线,一笔穿过下图所有的点。

    • 常态思维: 人们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被这九个点构成的“正方形”边界所限制,认为线不能画出这个框。

    • 突破点: 突破这个边界,画出一条延伸到框外的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 企业案例:

    • 诺基亚的衰落: 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是绝对的王者,其成功建立了一套极其高效、稳定的供应链、生产流程和市场营销体系(常态思维),但当智能手机时代来临时,苹果用完全不同的“软件生态+硬件设计+应用商店”的模式颠覆了市场,诺基亚试图用其在功能机时代成功的“硬件为王、渠道为王”的常态思维去应对,最终被市场淘汰。

如何突破常态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常态思维本身并非“坏”东西,它是我们生存和高效工作的基础,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在需要它的时候使用它,在需要创新的时候突破它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

  1. 第一性原理思考

    • 方法: 不把事物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将其拆解为最基本、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第一性原理),然后从这些基本公理出发,重新思考和构建解决方案。
    • 案例: 埃隆·马斯克造火箭,传统思维是“火箭很贵,买吧”,他用第一性原理拆解:火箭的原材料(铝、钛、铜、碳纤维)成本是多少?发现材料成本只占火箭总价的2%左右,于是他得出结论:我们可以自己造火箭,只要能回收和复用,成本就能大大降低。
  2. 逆向思维

    • 方法: 当正向思考陷入僵局时,尝试从相反的方向、对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 案例: “如果我要让这个公司倒闭,我会怎么做?”——通过思考如何搞砸一件事,来反向推导出哪些环节是关键,必须做好,或者,客户想要“更快的服务”,逆向思考就是“如何让服务变慢?”,从而发现流程中的瓶颈。
  3. 类比联想

    • 方法: 将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与一个看似毫不相关但结构相似的事物进行类比,从中寻找灵感。
    • 案例: 瓦特观察到水壶盖被蒸汽顶起,联想到了可以制造一个类似的装置来产生动力,从而改进了蒸汽机,现代的“仿生学”也是这个道理。
  4. 跨界学习与强制关联

    • 方法: 主动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强迫自己将两个或多个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
    • 案例: 苹果公司将消费电子、时尚设计、软件工程和零售体验这几个看似无关的领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iPhone和苹果店这种前所未有的产品形态。
  5. 挑战假设

    • 方法: 对问题中所有默认的、不言自明的“假设”进行质疑。
    • 案例: Airbnb早期,所有人都认为“出租房间”需要专业的酒店和设施,他们挑战了“房间必须完美才能出租”这个假设,允许用户出租自己的“不完美”的房间,并强调“住进当地人家”的独特体验,从而开辟了新的市场。

常态思维是我们的“自动驾驶模式”,它让我们在熟悉的道路上平稳前行,是效率的保障,但它也是创新的“隐形牢笼”,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和可能性。

一个真正有智慧、有创造力的人,不是完全抛弃常态思维,而是能够自如地切换“自动驾驶”和“手动驾驶”模式,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他善用常态思维以求高效;在面临挑战、追求突破时,他能主动识别并打破思维定势,用创新的视角去探索未知,这种在“稳定”与“变革”之间的动态平衡,是个人和组织持续成长的关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