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庆是谁?
- 身份: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考试与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核心贡献:他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测量专家,更是一位教育改革的思想家,他的工作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致力于将理论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
- 一提到“审辩式思维”,谢小庆教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他被誉为“中国审辩式思维教育的先行者和旗手”。
谢小庆为什么大力倡导审辩式思维?
谢小庆教授倡导审辩式思维,源于他对中国社会、教育和人才发展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中国社会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这种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 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应试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记忆和复述,学生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缺乏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
- 弊端: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可以成为优秀的执行者,但难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引领者,他们面对复杂、模糊、没有标准答案的真实世界问题时,往往会束手无策。
-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创新驱动:未来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而创新的源泉正是审辩式思维,只有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评估证据、构建论证的人,才能在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取得突破。
- 信息爆炸: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真假难辨,观点层出不穷,公民需要具备审辩式思维,才能理性地辨别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舆论轻易操纵。
- 全球化挑战: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我们需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点,并能进行有理有据的对话与辩论,这同样离不开审辩式思维。
谢小庆教授将审辩式思维视为21世纪核心素养,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推动国家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关键。
谢小庆如何定义和阐释审辩式思维?
谢小庆教授对审辩式思维的阐释,既有国际视野,又结合了中国国情,他强调,审辩式思维不是:
- 抬杠: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 怀疑一切: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 天生就会:它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来培养。
他认为,审辩式思维的核心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核心要素包括:
- 证据意识:任何观点和结论都应该建立在可靠的证据之上,区分事实与观点,评估证据的质量和相关性。
- 逻辑推理:能够识别论证的结构,判断推理过程的有效性,发现逻辑谬误。
- 多角度思考:能够主动寻求和考虑不同的观点,理解问题的复杂性,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思维。
- 反思精神: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既有信念保持审视和批判的态度,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愿意根据新的证据修正自己的观点。
- 清晰表达: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论证,并有效地说服他人。
他常常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审辩式思维就像“思维的刹车”,在人们急于下结论、相信一个观点时,审辩式思维会启动,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这个结论的证据充分吗?逻辑严密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谢小庆的实践与影响:从理论到行动
谢小庆教授不仅“说”,更注重“做”,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推动高考改革:
- 他是中国高考改革的重要智囊之一,他强烈主张,高考不应只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更要考察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特别是审辩式思维。
- 他参与设计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部分“高考自主招生”的测试中,都引入了大量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进行开放性论证的题目,旨在引导中学教学从“灌输知识”转向“培养思维”。
-
开发测评工具:
- 他主持开发了“审辩式思维倾向性量表”等测评工具,用于科学地评估个体审辩式思维水平的高低,这使得审辩式思维从一种模糊的“素养”变成了可以被测量、被评估、被改进的具体能力。
-
著书立说,普及理念:
- 他撰写了大量关于审辩式思维的著作和文章,如《走向审辩式思维》、《中国教育的未来》等,深入浅出地向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普及这一理念。
- 他通过讲座、访谈、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大众解释审辩式思维的重要性。
-
影响教师培养:
他积极推动将审辩式思维融入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中,让未来的教师和在职教师学会如何在课堂上设计和组织能够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教学活动。
谢小庆教授与审辩式思维的关系,是“思想先锋”与“时代呼唤”的完美结合。
- 他敏锐地洞察到中国社会转型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 他准确地引入并本土化了审辩式思维这一核心教育理念。
- 他创造性地实践,通过高考改革、测评开发和理念普及,将这一理念从书斋推向了中国的教育实践前沿。
可以说,审辩式思维”能够在中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谢小庆教授的开创性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位真正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