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生物圈思维导图最新版,考点重点有哪些变化?

生物圈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生物圈

2025生物圈思维导图最新版,考点重点有哪些变化?-图1


概念与范围

  • 定义
    • 地球上所有 生物 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和。
    •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活跃的生态系统。
  • 范围
    • 厚度:约20千米。
    • 垂直范围
      • 上限: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大气圈对流层)。
      • 下限: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岩石圈水圈底部)。
    • 核心区域:海平面上下100米左右,这里是生命最密集的区域。
    • 非连续性:生物圈是一个不规则的、薄薄的圈层,并非布满全球。

主要组成成分

  • 生产者

    • 定义: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 类型
      • 自养生物
        • 绿色植物(如:树木、花草、藻类)- 通过光合作用。
        • 光合细菌(如:蓝藻、紫硫细菌)- 通过光合作用。
        • 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铁细菌)- 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
    • 作用:生态系统的 基石,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 消费者

    • 定义: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得能量的生物。
    • 类型
      • 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直接取食生产者。(如:牛、羊、兔、蝗虫)
      • 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为食。(如:狐狸、青蛙、食虫鸟类)
      • 三级消费者(顶级肉食动物):以次级消费者为食。(如:老虎、狮子、鹰)
      • 杂食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如:人类、熊、猪)
      • 腐食动物: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如:秃鹫、蚯蚓、蜣螂)
  • 分解者

    • 定义: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 类型
      • 细菌真菌(如:蘑菇、酵母菌、霉菌)。
    • 作用:生态系统的 “清洁工”,实现物质的 循环,是连接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桥梁。
  • 非生物成分

    • 阳光: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
    • 空气: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气体循环的载体。
    • :一切生命活动的介质,参与物质循环。
    •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 土壤:提供矿物质和水分,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 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是生物体生长必需的元素。

结构与层次

  • 垂直结构

    • 从上到下:大气圈(下层)→ 水圈 → 岩石圈(上层)。
    • 特点:不同圈层相互渗透,生物分布受光照、温度、水分等影响,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 水平结构

    • 按地域划分: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
      • 陆地生态系统
        • 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肺”)
        • 草原生态系统
        • 荒漠生态系统
        • 农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 城市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 水域生态系统
        • 海洋生态系统(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湿地)
  • 生态金字塔

    • 能量金字塔: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呈金字塔形。
    • 数量金字塔:一般呈金字塔形,但有时会倒置(如:一棵树上有许多昆虫)。
    • 生物量金字塔:一般呈金字塔形,但海洋生态系统中可能倒置。

主要功能

  • 能量流动

    • 起点:太阳能。
    • 途径:通过 食物链食物网 传递。
    • 特点
      • 单向流动:只能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循环。
      • 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只能利用上一营养级能量的 10%-20%(林德曼效率)。
    • 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 物质循环

    • 特点:循环往复,自给自足(全球性)。
    • 主要循环类型
      • 碳循环
        • 途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燃烧、分解作用。
        • 关键气体:CO₂。
      • 氮循环
        • 途径:固氮作用(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 关键形态:N₂、NH₃、NO₃⁻。
      • 水循环
        • 途径:蒸发、蒸腾、降水、径流。
    • 意义:保证生命活动所需元素的持续供应。
  • 信息传递

    • 类型
      • 物理信息:光、声、磁、电、温度等。
      • 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物质等。
      • 行为信息:蜜蜂的“舞蹈”、鸟类的求偶炫耀。
    • 作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 正面影响

    • 建立自然保护区。
    •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 污染治理(污水处理、空气净化)。
    • 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
    •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 负面影响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 水污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重金属污染。
      • 土壤污染:农药、化肥、重金属残留。
      • 固体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
    •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 栖息地破坏与丧失:森林砍伐、湿地填埋、城市扩张(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因)。
      • 过度开发:过度捕捞、过度放牧、过度采伐。
      •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导致本地物种灭绝。
      • 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保护生物圈

  • 核心原则:可持续发展。
  • 主要措施
    • 立法与执法:制定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
    •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 提高公众意识: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