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互联网思维与大数据思维,如何重塑2025年商业决策?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诞生于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它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平台为依托,追求极致体验和快速迭代的商业逻辑和价值观念

互联网思维与大数据思维,如何重塑2025年商业决策?-图1

它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词:

用户思维

这是互联网思维的基石,它认为,商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用户。

  • 核心逻辑:从“企业有什么就卖什么”转变为“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 实践表现
    • 用户体验至上:产品界面、交互流程、服务细节都要围绕用户感受进行优化,乔布斯所说的“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是一种极致的用户思维。
    • 用户参与感: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中,例如小米的“参与感”模式,通过论坛收集用户反馈,让用户成为“粉丝”和“共创者”。
    • 社群运营:将用户组织成社群,建立情感连接,通过口碑传播实现低成本获客。

流量思维

在互联网世界,注意力等于一切,流量是商业的血液。

  • 核心逻辑: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海量用户,然后通过转化、变现来盈利,典型的模式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
  • 实践表现
    • 免费模式:用免费的产品或服务吸引海量用户,再通过增值服务、广告、电商等方式变现,例如360安全卫士免费杀毒,颠覆了整个行业。
    • 爆款思维:集中资源打造一个或几个“爆款”产品,迅速吸引大量关注和流量,再带动其他产品销售。
    • 渠道为王:占领关键的流量入口,如应用商店、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

平台思维

平台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构建一个多边市场,连接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用户群体,并为他们创造价值,从中盈利。

  • 核心逻辑:从“做产品”转变为“做生态”,从“管理”转变为“赋能”。
  • 实践表现
    • 连接者:淘宝连接了卖家和买家,滴滴连接了司机和乘客,微信连接了人和人、服务和人。
    • 规则制定者:平台制定交易规则、准入标准和信用体系,维护生态的健康发展。
    • 生态构建者:通过开放API、开发者工具等,吸引第三方加入,共同丰富平台生态,形成网络效应。

迭代思维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完美主义是最大的敌人,快速推出一个“可用”的产品,然后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升级。

  • 核心逻辑:从“一次性开发完美产品”转变为“小步快跑,快速试错,持续迭代”。
  • 实践表现
    •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用最少的资源和最短的时间开发出核心功能的产品,投入市场验证。
    • A/B测试:对不同版本的产品进行小范围测试,用数据驱动决策,选择效果最好的版本。
    • 灰度发布:新功能先对一小部分用户开放,收集反馈和问题,修复完善后再全量发布。

跨界思维

互联网打破了行业的边界,一家公司可以用互联网的模式跨界到传统行业,降维打击。

  • 核心逻辑:利用自身的优势(如技术、流量、模式)进入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重塑行业规则。
  • 实践表现
    • 金融+互联网:支付宝、微信支付颠覆了银行业务。
    • 零售+互联网:淘宝、京东颠覆了传统零售。
    • 出行+互联网:滴滴、Uber颠覆了出租车行业。

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思维是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而兴起的,它是一种基于海量、多维、实时的数据,通过分析、挖掘和建模,发现规律、预测未来、优化决策的科学思维方式

它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词:

全体思维

放弃传统的抽样调查,而是使用与事物相关的全体数据进行分析。

  • 核心逻辑:“样本=总体”,通过分析全部数据,可以得到更全面、更精确的结论,避免抽样误差。
  • 实践表现
    • 用户画像:不再用“年轻女性”这样模糊的标签,而是通过分析用户的所有行为数据(浏览、点击、购买、搜索等),构建一个360度、多维度的立体用户画像,如“22岁,大学生,喜欢日系美妆,近期在关注防晒霜”。
    • 精准营销:向“可能购买”的人推送“他可能感兴趣”的商品,而不是向所有人广而告之。

相关思维

不必深究因果关系,更关注“是什么”(What),而不是“为什么”(Why),只要数据之间显示出强相关性,就可以利用它来创造价值。

  • 核心逻辑:“相关胜于因果”,知道“啤酒和尿布”经常被一起购买,就足够指导超市将它们摆放在一起,无需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
  • 实践表现
    • 推荐系统:淘宝的“猜你喜欢”、抖音的视频推荐,其核心算法就是基于“与你相似的用户也喜欢”或“你浏览了A,也可能会喜欢B”的相关性逻辑。
    • 风险控制:在信贷审批中,一个人的某些行为数据(如手机使用习惯、社交关系等)与违约风险高度相关,就可以作为重要的风控依据。

混杂思维

接受数据的不精确性、混杂性和不确定性,并从中挖掘价值。

  • 核心逻辑:“精确性”不再是数据分析的唯一追求,在无法获得精确数据时,一个模糊的、基于海量数据的结论,往往比一个精确但片面的结论更有价值。
  • 实践表现
    • 舆情分析:通过抓取全网的海量文本数据(包括错别字、网络用语),分析公众对某个事件或产品的情绪倾向,即使数据本身是“脏”的。
    • 城市交通管理:通过分析海量的GPS定位数据(存在误差和延迟),可以宏观地掌握城市交通流量,并进行信号灯配时优化。

预测思维

大数据的终极价值之一就是预测未来,通过建立模型,对未来的趋势、用户的行为、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判。

  • 核心逻辑:“从过去和现在,推断未来”,数据是历史的沉淀,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可以找到规律,并预测未来。
  • 实践表现
    • 销量预测:电商平台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季节因素、市场热度等,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某个商品的销量,从而指导备货和仓储。
    • 设备维护:在工业领域,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预测其可能发生故障的时间,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

对比与融合:思维模式的差异与协同

特征维度 互联网思维 大数据思维
核心驱动力 用户需求与体验 (以人为本) 数据资产与洞察 (以数为本)
决策依据 用户反馈、市场直觉、快速试错 数据分析、统计模型、量化指标
关注焦点 流量、用户数、活跃度、转化率 (宏观指标) 个体行为、用户画像、相关关系、预测模型 (微观洞察)
方法论 迭代、敏捷、试错、快速响应 (偏艺术与工程) 统计、建模、挖掘、验证 (偏科学与严谨)
目标导向 连接用户、打造平台、获取流量、实现商业闭环 发现规律、优化决策、预测未来、提升效率
数据角色 数据是验证和迭代的工具 (结果导向) 数据是决策和预测的依据 (过程导向)

如何融合?

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必须将两者深度融合。

  1. 用互联网思维“开疆拓土”,用大数据思维“精耕细作”

    • 互联网思维负责找到用户,搭建平台,快速推出产品,获取海量流量,这是“广度”的扩张。
    • 大数据思维则负责分析这些海量用户的行为数据,理解他们是谁,喜欢什么,预测他们会做什么,从而实现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和精细化运营,这是“深度”的挖掘。
  2. 用大数据思维赋能互联网思维

    • 用户思维:大数据让“用户思维”从“感觉”走向“精准”,不再是笼统地理解用户,而是通过数据描绘出每一个用户的真实画像。
    • 流量思维:大数据让“流量思维”从“粗放”走向“高效”,不再是盲目地买量,而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最高价值的流量渠道和人群。
    • 迭代思维:大数据让“迭代思维”从“拍脑袋”走向“有依据”,A/B测试的决策不再凭感觉,而是基于严格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 平台思维:大数据让“平台思维”从“连接”走向“智能”,平台可以利用数据为两边的用户提供更智能的匹配服务,提升整个生态的效率。
  • 互联网思维“道”,是战略层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的是“我们为谁服务?”“我们如何构建商业模式?”的问题,它更偏向于艺术和哲学
  • 大数据思维“术”,是战术层面的科学工具和思维方式,回答的是“我们如何更好地服务他们?”“我们如何做出更优决策?”的问题,它更偏向于科学和工程

在今天,没有互联网思维,企业会失去方向和用户;没有大数据思维,企业则会失去效率和洞察力。 两者结合,才能在数字时代构建起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