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思维最核心、最显著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思维形式。

以下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种类及其特点:
核心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
这是幼儿期(约3-7岁)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特点是:思维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和实际经验,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
具体表现:
- 依赖具体事物: 幼儿很难理解脱离了具体事物的概念,你问他“5个苹果和3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他可能无法回答,但如果把5个苹果和3个梨摆在他面前,他一个一个点数,就能得出答案,他的思维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作为支撑。
- 表象联想: 幼儿的思维活动主要围绕头脑中的“表象”(即事物的形象)进行,他们根据自己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事物形象来思考和想象,看到一个圆圈,他会联想到皮球、太阳、饼干等。
- 行动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幼儿常常伴随着外部的动作,小班的孩子尤其明显,他们在摆弄玩具、搭积木、画画时,思维和行动是同步的,他们是“边做边想”,而不是“想好了再做”,在搭积木时,他会不断地尝试、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如何搭建得更高、更稳。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幼儿的思维开始发展出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成分,但仍然非常不成熟。
具体表现:
- 初步的概括能力: 幼儿开始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概括,但这种概括往往不是基于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是基于外部的、表面的特征,他会把“苹果、香蕉、梨”都归为“水果”,因为他知道它们都是可以吃的,但他也可能错误地把“汽车、球”都归为“圆形的东西”,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形状这一个特征。
- 简单的逻辑推理: 他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直接的推理,比如从“小明比小红高,小红比小丽高”推断出“小明比小丽高”,但对于复杂的、需要多步推理的逻辑问题,他们仍然感到困难。
- 理解数量和守恒概念: 这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最初认为,一排糖果摆得长了,数量就变多了(长度守恒),后来,他们逐渐理解到,无论糖果的形状、排列如何改变,它的数量(质量、体积)是不变的,这个过程通常要到中班、大班才能完成。
幼儿期特有的思维形式
除了上述核心的思维方式,幼儿还有一些非常独特且有趣的思维表现,这些是成人世界所没有的。
自我中心思维
这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幼儿从自己的立场和视角去理解世界,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并非自私,而是认知发展的局限。
- 表现:
- 三山实验: 皮亚杰的经典实验,让一个孩子从不同角度摆放一座有“三座山”的模型模型,然后让他看一个玩偶的视角,结果,幼儿认为玩偶看到的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无法理解玩偶看到的只是山的另一面。
- 日常表现: 妈妈藏起来自己的脸,然后说“妈妈不见了”,幼儿会真的以为妈妈消失了,直到妈妈重新出现,他会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小伙伴,并认为“小伙伴一定会喜欢这个玩具”,因为他自己喜欢。
泛灵论思维
幼儿倾向于将所有事物,无论是活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存在。
- 表现:
- 对着自己的小被子说话,因为它“摔疼了”。
- 害怕黑暗,因为觉得黑暗里有“怪物”。
- 认为月亮在跟着自己走。
- 这是因为他们无法区分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界限。
不可逆性思维
指幼儿的思维方向是单向的,很难在头脑中逆转一个过程。
- 表现:
- 最经典的例子是A非B错误,在皮亚杰的“藏玩具”实验中,当着孩子的面,把玩具藏在A盒子,然后在他面前把玩具从A盒移到B盒,对于一岁多的孩子,即使亲眼看到,他还是会去A盒子里找,他无法在头脑中逆转“从A移到B”这个过程。
- 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问他:“你出生前,爸爸妈妈在吗?”他们可能会回答“在”,因为他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自己的时间序列。
表面性、绝对化思维
幼儿的思维往往是表面的、绝对的,难以理解事物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 表现:
- 非黑即白: 一个孩子要么是“好孩子”,要么是“坏孩子”,中间没有灰色地带。
- 固执己见: 认为规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并且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在游戏中,他认为“玩滑梯就必须从这边上,那边下”,因为“老师就是这么说的”。
- 只看一点: 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只根据一个最突出的特征,一个孩子因为会画画,就被认为是“最棒的孩子”。
总结表格
| 思维种类 | 核心特点 | 主要表现 | 发展趋势 |
|---|---|---|---|
| 具体形象思维 | 依赖具体形象和表象,思维与行动结合。 | 需要实物操作,靠头脑中的形象联想,边做边想。 | 幼儿期主导,并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 抽象逻辑思维 | 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 | 初步的分类概括,简单的逻辑推理,理解守恒概念。 | 从萌芽到初步发展,是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 |
| 自我中心思维 | 从自己的视角看世界,难以理解他人。 | 无法进行观点采择,认为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 | 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交经验丰富而逐渐减弱。 |
| 泛灵论思维 | 认为万物有灵。 | 对玩具、自然物说话,认为它们有生命和情感。 | 随着认知发展逐渐消失。 |
| 不可逆性思维 | 思维方向单向,无法在头脑中逆转过程。 | 在“藏玩具”等任务中犯错,无法理解时间序列。 | 随着认知成熟,逐渐具备可逆性思维。 |
| 表面性、绝对化思维 | 看问题表面、绝对、非黑即白。 | 对人、对事评价简单、固执,认为规则不可变。 | 逐渐学会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 |
理解幼儿思维的这些种类和特点,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行为,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引导,并为他们提供适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