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高中中国地形思维导图该怎么高效绘制?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中国地形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中国地形


地形总体特征

  • 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 五大基本地形齐全: 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 山地面积广大: 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 2/3 以上。
    • 意义:
      • 有利: 发展林业、牧业、采矿业、旅游业;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
      • 不利: 耕地资源不足;交通不便;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 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
      • 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 主要地形: 高原、雪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
      • 分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 第二级阶梯: 高原和盆地为主
      • 平均海拔: 1000 - 2000米。
      • 主要地形: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 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第三级阶梯: 平原和丘陵为主
      • 平均海拔: 500米以下。
      • 主要地形: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 意义:
      • 对气候的影响: 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 对河流的影响: 使许多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沟通了东西交通;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 对交通的影响: 河流航运价值大,但东西向陆上交通不便。

主要地形区分布

  • 主要山脉 (骨架)

    • 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 东北—西南走向:
      • 最东列:台湾山脉(主峰玉山)
      • 中间列:长白山、武夷山
      • 最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
    •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主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
    • 重要分界山脉:
      •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 地势一二阶梯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 地势二三阶梯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南北方分界线(秦岭): 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界线。
  • 四大高原

    •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
    • 内蒙古高原: 地面平坦开阔,戈壁、沙漠广布,是重要牧场。
    •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区域,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 云贵高原: 地表崎岖不平,多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区),有“地无三尺平”之称,石林、溶洞、地下河等景观奇特。
  • 四大盆地

    •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部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绿洲,是重要的农业区。
    • 准噶尔盆地: 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内部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柴达木盆地: 位于第一级阶梯,被称为“聚宝盆”,富含盐、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 四川盆地: 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的美誉,气候湿润,物产丰富。
  • 三大平原

    • 东北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组成,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是著名的“黑土地”。
    • 华北平原: 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是我国最完整的平原,人口稠密,是重要的农业区。
    • 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如鄱阳湖、洞庭湖),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 主要丘陵

    • 东南丘陵: 我国面积最大的丘陵,红色砂岩和页岩广布,有“红色丘陵”之称。
    •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位于第三级阶梯的东部。

地形的影响

  • 对气候的影响

    • 季风环流: 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夏季风将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深入内陆,带来丰沛降水。
    • 气温分布: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
  • 对河流的影响

    • 流向与水系: 大多自西向东流,形成巨大水系。
    • 落差与水能: 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如三峡、葛洲坝)。
    • 航运价值: 第三级阶梯地势平坦,河流水量大、流速缓,航运价值高(如长江、珠江)。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有利方面:
      • 类型多样,为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 山区发展林业、果业、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
    • 不利方面:
      • 耕地面积有限(尤其山区)。
      • 水土流失(如黄土高原)、土地荒漠化(如西北地区)等问题严重。
  • 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 不利影响: 地形复杂,尤其是山区,修建铁路、公路等工程难度大、成本高(如“蜀道难”)。
    • 有利影响: 促进了桥梁、隧道等工程技术的发展(如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
  • 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

    • 分布特点: 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盆地地区。
    • 原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

总结与记忆技巧

  1. 抓住“骨架”: 先记住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其他地形区就像被这些“骨架”支撑起来的“肉”,就容易定位了。
  2. 理解“阶梯”: “西高东低,三级阶梯”是理解中国地形对气候、河流影响的核心,务必熟记每一级阶梯的范围、海拔和主要地形。
  3. 关注“分界”: 很多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季风区、南北方)都是由地形线构成的,这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4. 联系“影响”: 不要孤立地记忆地形名称,要思考它对气候、河流、农业、交通等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做到融会贯通。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地形》的知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