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思维,不是被动的、凭空产生的,而是始于“困惑”和“问题”,并通过“探究”和“反思”来解决问题的主动过程。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为您详细解读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核心观点: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杜威在书中区分了两种思维:
-
低级/偶然思维:
- 特点:被动的、散漫的、联想式的,它由外部刺激或内在情绪直接触发,没有明确的目的。
- 例子: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只狗,然后开始想“我昨天也见过一只类似的狗”,然后又想到“我该遛我的狗了”,这种思维是跳跃的,缺乏逻辑连贯性,它没有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
-
高级/反思性思维:
- 特点:主动的、有目的的、逻辑严密的,它源于一个真实的“困难”或“困惑”,旨在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从而恢复一种“连贯的、确定的”状态。
- 例子:你发现汽车无法启动(困难),你开始思考:是没油了?电瓶没电了?还是启动器坏了?(提出假设),你检查油表、打开大灯看是否亮、尝试听启动器的声音(检验假设),最后你发现问题可能是电瓶没电,并决定打电话求助或寻求帮助(得出结论并解决困难)。
杜威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这种“反思性思维”。
思维的五步法:探究的逻辑
为了说明反思性思维是如何运作的,杜威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思维法”,这并非一个僵化的公式,而是描述了探究过程的一般逻辑顺序:
- 感到困难:思维始于一个真实、令人困惑的情境,这个困难打破了我们原有的习惯和认知平衡,迫使我们去思考。
- 定义困难:清晰地识别和界定困难的所在,是什么具体的问题导致了困惑?这是将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明确问题的关键一步。
- 提出假设:针对已定义的困难,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解释,这些假设是基于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 对假设进行推理:在头脑中逻辑地推演每个假设可能带来的结果,这个过程是“思考性的”,而非“行动性的”,它帮助我们评估哪个假设最有可能解决问题。
- 通过行动检验假设:将推理得出的最佳假设付诸实践,看它是否真的解决了困难,如果成功,问题就解决了;如果失败,则需要回到第三步,提出新的假设。
重要提示:杜威强调,这五个步骤在实际中往往是循环往复、相互交织的,并非线性的、一次完成的。
影响思维的因素:障碍与助力
杜威详细分析了哪些因素会阻碍有效的思维,以及哪些因素能促进它。
思维的障碍
- 缺乏或错误的经验:思维的材料来源于经验,如果经验贫乏、片面或错误,思维就会失去基础,导致武断和偏见。
- 缺乏知识:知识为思维提供了必要的概念和工具,知识贫乏会限制我们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 草率的态度和心智习惯:懒惰、不愿深入思考、满足于第一印象、固守成见等,都是思维的大敌。
- 外部的压力和权威:当人们习惯于不加批判地接受权威、传统或公众意见时,独立的反思能力就会被扼杀。
思维的助力
- 丰富的、有组织的经验:提供多样化的、经过整理的素材,让思维有“米”下锅。
- 充足的知识:提供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箱”。
- 探究的欲望: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这是驱动思维的根本动力。
- 智力上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信念和结论负责,愿意寻求证据,并接受检验。
对教育的深远影响:“做中学”的哲学
《我们怎样思维》是杜威“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石,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严重问题:
-
问题: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记忆,知识被视为一堆与生活无关的、需要背诵的“死”事实,这种教育培养的是记忆能力,而不是思维能力。
-
杜威的解决方案:
-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应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
- 以问题为起点:学习应该始于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需要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课程即活动:将课程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例如通过建造一个模型来学习几何和物理,通过组织一次活动来学习管理和沟通。
- 学校即社会:学校应该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在其中学习合作、民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进入更大的社会做准备。
简而言之,杜威主张,知识不应是教育的终点,而应是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核心概念:“反思”与“经验”
要理解杜威,必须理解两个核心概念:
- 经验:杜威的经验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做与承受”的统一体,我们作用于环境(做),并承受环境对我们的反作用(承受),这个互动的过程就是经验,好的经验能增长我们的能力,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问题。
- 反思:反思是经验的升华,它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而是对经验进行理智的、有目的的重构,它包括:
- 回顾:发生了什么?
- 分析:为什么会这样?
- 概括:从中学到了什么可以指导未来的普遍原则?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盲目的,没有经验的反思是空洞的。 两者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和学习。
总结与当代意义
《我们怎样思维》是一本历久弥新的著作,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 对个人:它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理性、更有判断力的思考者,在面对信息爆炸和各种观点冲突时,杜威的五步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们辨别真伪,做出明智的决策。
- 对教育: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终身学习、解决复杂问题的人,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现代教育方法,都能看到杜威思想的影子。
- 对社会: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其公民是否具备反思性思维能力,杜威的思想呼吁我们培养一种理性的、民主的、开放的社会文化。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心智的地图,他告诉我们,思维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需要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和科学的方法来培养的艺术,掌握这门艺术,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