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涵盖运动学基础,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及公式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一)运动学的研究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学科,而运动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形式、运动规律以及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和众多科学技术领域,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分析至关重要,汽车的行驶、天体的运行等都涉及运动学知识,它为后续动力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帮助我们理解力与运动的内在联系。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围绕匀变速直线运动展开,涵盖多个核心概念与规律,包括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还有运动的图象表示方法等,通过这些内容构建起对物体直线运动较为系统的认知体系。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质点
概念 | 定义 | 引入意义 | 适用条件 |
---|---|---|---|
质点 | 有质量但没有体积和形状的点 | 简化物体为质点模型,便于研究物体的运动,忽略物体自身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 |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看作质点;研究火车在长距离平直轨道上行驶的整体运动情况时,火车也可视为质点 |
(二)时间与时刻
概念 | 定义 | 区别与联系 |
---|---|---|
时刻 | 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对应物体所处的某一瞬间状态 | 时刻用时间点表示,如“8:00上课”,8:00就是时刻;时刻没有长短,只有先后顺序之分 |
时间 |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反映物体运动持续的长短 | 时间有起点和终点,如“一节课45分钟”,45分钟就是时间;时间可以通过时刻之差来计算,Δt = t₂ t₁(其中t₁、t₂为时刻) |
(三)位移与路程
概念 | 定义 | 区别与联系 |
---|---|---|
位移 | 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 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只关心初末位置,与路径无关;运动员绕操场跑一圈回到起点,位移为零,路程不为零 |
路程 | 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 路程描述物体运动路径的总长度,始终为非负值;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等于路程,但二者本质不同,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
(四)速度与速率
概念 | 定义 | 区别与联系 |
---|---|---|
速度 | 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v = Δx/Δt,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能准确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汽车以60km/h的速度沿东路行驶,60km/h就是速度,既说明大小又明确方向 |
速率 | 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v = s/t,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 速率只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考虑方向;在直线运动中,若物体做单向运动,速率大小等于速度大小,但速率无法体现运动方向;某人跑步的速率是5m/s,仅表明他跑得快慢,不涉及具体跑步方向 |
(五)加速度
概念 | 定义 | 物理意义 | 单位 |
---|---|---|---|
加速度 | 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a = Δv/Δt = (v v₀)/t,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相同 |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快 | 米每二次方秒(m/s²)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加速度保持不变,其特点包括: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位移随时间呈二次函数关系变化,自由落体运动(忽略空气阻力)就是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空中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每秒速度的增加量相同,且下落距离随时间平方增长。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 速度公式:v = v₀ + at
- 推导过程:根据加速度定义a = Δv/Δt,变形可得Δv = aΔt,又因为Δv = v v₀,所以v = v₀ + at。
- 应用场景:已知初速度v₀、加速度a和时间t,可直接求出末速度v,一辆汽车以初速度10m/s行驶,加速度为2m/s²,求5秒后的速度,代入公式可得v = 10 + 2×5 = 20m/s。
- 位移公式:x = v₀t + ½at²
- 推导思路:采用微元法,将匀变速直线运动分成无数个极短时间内的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对每个小时间段内位移的累加得到总位移。
- 举例:若初速度v₀为5m/s,加速度a为3m/s²,时间t为2s,则位移x = 5×2 + ½×3×2² = 10 + 6 = 16m。
- 速度 位移公式:v² v₀² = 2ax
- 推导方法:由速度公式v = v₀ + at解出t = (v v₀)/a,代入位移公式x = v₀t + ½at²,化简整理得到。
- 用途:在已知初速度v₀、末速度v和加速度a时,可求位移x;或者已知初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求末速度等,一个物体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4m/s²,末速度达到8m/s,则位移x = (8² 0²)/(2×4) = 8m。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应用
- 平均速度公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即v̄ = (v₀ + v)/2。
应用实例:已知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₀为2m/s,末速度v为8m/s,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 (2 + 8)/2 = 5m/s,可用于快速计算平均速度相关的位移等问题,如求这段时间内的位移x = v̄t(t为时间)。
- 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公式:Δx = aT²,x是相邻两个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
在打点计时器实验中,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迹,若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T相等,通过测量相邻几个点间的距离,利用该公式可以求出加速度a,假设测得相邻三段位移分别为x₁、x₂、x₃,且时间间隔均为T,则Δx = x₂ x₁ = aT²,同理x₃ x₂ = aT²,联立可求出a。
运动的图象表示
(一)x t图象(位移 时间图象)
- 图象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位移x,图象反映了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斜率意义: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斜率越大,速度越大,若图象是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图象是曲线,则物体做变速运动,曲线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瞬时速度。
- 面积意义:在x t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没有直接的物理意义(不同于v t图象),主要用于直观展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二)v t图象(速度 时间图象)
- 图象含义:横坐标为时间t,纵坐标为速度v,清晰展现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 斜率意义:图象的斜率代表物体的加速度,斜率正负表示加速度方向,若图象为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图象与坐标轴平行,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 面积意义: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在相应时间内的位移,且位于t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向位移,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向位移,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在时间t₁到t₂内,图象与t轴围成的梯形面积就是这段时间内的位移x = ½(v₁ + v₂)(t₂ t₁),其中v₁、v₂分别为t₁、t₂时刻的速度。
相关问题与解答
(一)问题1:如何判断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
解答:判断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关键在于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影响,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就可以将其简化为质点,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地球虽然庞大,但相比公转轨道半径来说其大小可以忽略,此时地球可看作质点;而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地球上各点的运动情况不同,就不能把地球当作质点来处理。
(二)问题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和时间,如何选择公式求解位移?
解答:当已知初速度v₀、末速度v和时间t时,推荐优先使用平均速度公式v̄ = (v₀ + v)/2结合位移公式x = v̄t来求解位移,这样的计算过程相对简便,只需要先算出平均速度,再乘以时间即可得到位移,初速度v₀为3m/s,末速度v为9m/s,时间t为4s,平均速度v̄ = (3 + 9)/2 = 6m/s,位移x = 6×4 = 24m,也可以使用位移公式x = v₀t + ½at²,但需要先根据速度公式v = v₀ + at求出加速度a后再代入计算,步骤相对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