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初中数学函数思维导图怎么画才能高效掌握知识点?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函数

初中数学函数思维导图怎么画才能高效掌握知识点?-图1


第一分支:函数的基础概念

  • 1 定义

    • 两个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y
    • 对应关系:对于 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 唯一确定 的值与其对应。
    • yx 的函数,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 2 自变量取值范围 (定义域)

    • 整式:全体实数 (R)。
      • y = 2x - 1
    • 分式:分母 ≠ 0。
      • y = 1/(x-2) => x ≠ 2
    • 二次根式:被开方数 ≥ 0。
      • y = √(x+3) => x ≥ -3
    • 综合情况:列出不等式组,取各部分的公共解集。
      • y = √(x-1)/(x-2) => {x-1≥0, x-2≠0} => x≥1 且 x≠2
  • 3 函数值

    • 定义:当自变量 x 在取值范围内取某个值 a 时,因变量 y 的对应值。
    • 记法f(a)
    • 求法:将 x=a 代入函数解析式计算。
      • 对于 y = 2x² - 1,求 f(3)。
      • 解:f(3) = 2(3)² - 1 = 29 - 1 = 17。*
  • 4 表示方法

    • 解析式法:用数学式子(如 y=kx+b)表示。
      • 优点:精确,便于计算和理论推导。
    • 列表法:用表格列出 xy 的对应值。
      • 优点:直观,能直接看出对应值。
    • 图象法: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
      • 优点:直观,能形象地反映函数变化趋势。
  • 5 直角坐标系

    • 构成:原点、x轴(横轴)、y轴(纵轴)、象限。
    • 点的坐标P(x, y),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
    • 点的对称性
      • x 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取反 (x, -y)
      • y 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取反 (-x, y)
      •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都取反 (-x, -y)

第二分支:一次函数

  • 1 定义

    • 一般式y = kx + b (k, b 为常数,k ≠ 0)。
    • 正比例函数y = kx (b=0 时的特例)。
  • 2 图象

    • 名称:一条直线。
    • 画法:两点法(通常取与坐标轴的交点)。
      • 与 y 轴交点:(0, b) (纵截距)。
      • 与 x 轴交点:(-b/k, 0) (横截距)。
  • 3 性质

    • k 的作用
      • k > 0:图象从左到右 上升,y 随 x 的增大而 增大
      • k < 0:图象从左到右 下降,y 随 x 的增大而 减小
    • b 的作用
      • b > 0:图象交 y 轴于正半轴。
      • b = 0:图象经过原点 (正比例函数)。
      • b < 0:图象交 y 轴于负半轴。
    • 增减性
      •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 增大
      •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 减小
  • 4 待定系数法

    • 步骤
      1. 设函数解析式为 y = kx + b
      2. 将已知点的坐标 (x, y) 代入,列出关于 kb 的方程组。
      3. 解方程组,求出 kb 的值。
      4. kb 的值代回 y = kx + b,得到解析式。
  • 5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 与一元一次方程kx + b = 0 的解是直线 y = kx + b 与 x 轴交点的 横坐标
    • 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 交点坐标 是对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 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 kx + b > 0 的解集是直线 y = kx + b 在 x 轴 上方 所对应的 x 的取值范围。
      • kx + b < 0 的解集是直线 y = kx + b 在 x 轴 下方 所对应的 x 的取值范围。

第三分支:反比例函数

  • 1 定义

    • 一般式y = k/x (k 为常数,k ≠ 0)。
    • 变形xy = k
  • 2 图象

    • 名称:双曲线。
    • 位置
      • k > 0:图象在 象限。
      • k < 0:图象在 象限。
  • 3 性质

    • 增减性
      • k > 0:在每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 减小
      • k < 0:在每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 增大
      • 注意:不能说“在全体实数范围内”
    • 对称性
      • 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 关于直线 y=xy=-x 轴对称。
    • 渐近线

      x 轴和 y 轴是其渐近线,图象无限接近但永远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 4 待定系数法

    • 步骤
      1. 设函数解析式为 y = k/x
      2. 将已知点的坐标 (x, y) 代入。
      3. 解方程,求出 k 的值。
      4. k 的值代回 y = k/x,得到解析式。

第四分支:二次函数

  • 1 定义

    • 一般式y = ax² + bx + c (a, b, c 为常数,a ≠ 0)。
  • 2 图象

    • 名称:抛物线。
    • 关键点
      • 顶点:抛物线的最高点或最低点。
        • 坐标:(-b/2a, (4ac-b²)/4a)
      • 对称轴:过顶点且平行于 y 轴的直线。
        • 方程:x = -b/2a
      • 与 y 轴交点(0, c)
      • 与 x 轴交点:即方程 ax² + bx + c = 0 的根,x = [-b ± √(b²-4ac)] / 2a
        • 判别式 Δ = b² - 4ac 决定了交点个数。
  • 3 三种解析式形式

    • 一般式y = ax² + bx + c
      • 适用条件:已知任意三个点的坐标。
    • 顶点式y = a(x-h)² + k
      • 适用条件:已知顶点坐标 (h, k) 和另一个点。
      • (h, k) 就是顶点坐标,对称轴是 x=h。
    • 交点式y = a(x-x₁)(x-x₂)
      • 适用条件:已知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 (x₁, 0)(x₂, 0)
      • (x₁, x₂) 是方程的两个根。
  • 4 性质

    • 开口方向
      • a > 0:开口 向上
      • a < 0:开口 向下
    • 增减性
      • a > 0
        • x < -b/2a 时,y 随 x 的增大而 减小
        • x > -b/2a 时,y 随 x 的增大而 增大
      • a < 0
        • x < -b/2a 时,y 随 x 的增大而 增大
        • x > -b/2a 时,y 随 x 的增大而 减小
    • 最值
      • a > 0:有最小值,当 x = -b/2a 时,y_最小值 = (4ac-b²)/4a
      • a < 0:有最大值,当 x = -b/2a 时,y_最大值 = (4ac-b²)/4a
  • 5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 判别式 Δ = b² - 4ac 的作用
      • Δ > 0:抛物线与 x 轴有 两个 交点,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Δ = 0:抛物线与 x 轴有 一个 交点(顶点在 x 轴上),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 Δ < 0:抛物线与 x 轴 交点,方程无实数根。

第五分支:函数的应用

  • 1 解决实际问题

    • 步骤
      1. 审题:理解题意,找出变量。
      2. 建模: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3. 求解:利用函数性质(如最值、增减性)解决问题。
      4. 作答: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并写出答案。
    • 常见模型:利润问题、行程问题、几何图形面积问题等。
  • 2 函数思想

    • 核心:用运动和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 体现:通过变量和函数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