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内涵、要求与实践路径

“法治思维”是指,当领导干部在行使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做出决策时,自觉运用以法律规范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权利义务为准则、以程序正当为保障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权衡利弊、解决问题的根本遵循,而非将法律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或事后补救的手段。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图1

法治思维的核心内涵

法治思维并非单一的思维模式,而是一个包含多个维度的复合体系,其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规则之治思维

  • 核心要义: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 具体表现:决策先问“合不合法”,办事先想“有没有法律依据”,摒弃“权大于法”、“言大于法”的人治思维,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的观念,在招商引资时,不能为了追求政绩而承诺给予企业超越法律规定的“土政策”优惠。

权力制约思维

  • 核心要义: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和监督。
  • 具体表现:深刻认识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法律赋予的职责范围内行使,不能滥用、乱用,要习惯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权利保障思维

  • 核心要义:法治的终极目标是保障人民的权利,现代法治不仅是“治民”的工具,更是“治官”的武器,其根本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 具体表现:在制定政策、处理信访、化解矛盾时,要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等,在城市拆迁中,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保障被拆迁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做到依法征收、公平补偿。

程序正当思维

  • 核心要义:“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是法治的“骨架”,没有正当的程序,实体正义就难以保障。
  • 具体表现:做出任何可能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决定前,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做出行政处罚前,要履行告知、听证等程序;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要进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

平等保护思维

  • 核心要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无论其身份、地位、财富如何,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 具体表现:在执法和司法活动中,要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不搞选择性执法,对各类市场主体要平等对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保护,对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要平等追究。

风险防控思维

  • 核心要义:将法律风险防范贯穿于决策和管理的全过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行为不规范引发的矛盾纠纷和法律风险。
  • 具体表现:在出台重大政策、签订重大合同、上马重大项目前,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公职律师制度,让法律专业人士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为领导决策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现实要求

提升法治素养是前提

  • 学法懂法:不仅要学习宪法和基本法律,更要熟悉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等,要系统学、深入学,真正理解法律的原则和精神。
  • 知法用法: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思维习惯,外化为行动自觉,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坚持依法决策是关键

  • 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法定程序,确保每一项决策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 发挥法律顾问作用:让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从“事后诸葛亮”变为“事前诸葛亮”,在决策前端就介入,提供专业法律意见,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规范执法行为是重点

  •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执法,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杜绝简单粗暴、滥用职权的执法行为。
  • 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确保执法行为可追溯、可监督。

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是能力

  • 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合法方式表达诉求、解决问题,而不是“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
  • 发挥多元化解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实践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 将法治建设成效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把能不能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 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述职述廉、问责追责等制度,形成刚性约束。

优化法治文化建设

  • 在全社会,特别是党政机关内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 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法治精神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强化监督问责

  • 对那些法治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追责问责,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制度环境。
  •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作用,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 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当司法具有公信力时,领导干部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和信仰法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