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七年级生物思维导图怎么画?重点难点有哪些?

七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生物与生物圈

七年级生物思维导图怎么画?重点难点有哪些?-图1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 1 生物的特征

    • ① 生活需要营养
      •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
      • 动物通过摄取现成食物获得营养(异养)。
    • ② 能进行呼吸
      • 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特例:酵母菌-有氧/无氧呼吸;乳酸菌-无氧呼吸)
    • ③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 排出方式:出汗、呼气、排尿。
      • 植物落叶也能带走废物。
    • ④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例子:含羞叶片闭合、草履虫趋利避害。
      • (概念:应激性)
    • ⑤ 生长和繁殖

      由小长大,产生后代,延续种族。

    • ⑥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特例: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

    • ⑦ 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⑧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
      •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 2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 调查的一般方法:
      • 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
      • 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 选择调查范围。
      • 设计调查记录表(如:名称、数量、生活环境等)。
      • 实施调查(如实记录,不凭空想象)。
      • 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
    • 调查形式:
      • 全面调查(普查):范围小,个体少。
      • 抽样调查:范围大,个体多。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 1 生物圈

    • 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所生活的环境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范围:
      • 底部: 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
      • 顶部: 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
      • 核心: 海平面上下100米左右,是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区域。
    • 条件: 阳光、水、空气、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等。
  • 2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 生态因素:
      • 非生物因素:
        • 光: 决定植物的分布(如:向日葵向光)。
        • 水: 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
        •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理活动(如:鱼的洄游)。
        • 空气: 提供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
      • 生物因素:
        • 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关系类型:
          • 捕食: (如:狮子捕食斑马)
          • 竞争: (如: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养料)
          • 合作: (如:蜜蜂群体、蚂蚁群体)
          • 寄生: (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
  •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 生物适应环境:
      • 概念: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 例子:
        • 保护色: (如:北极熊、枯叶蝶)
        • 警戒色: (如:毒箭蛙、瓢虫)
        • 拟态: (如:竹节虫、尺蠖)
    • 生物影响环境:
      • 概念:生物的生命活动会改变环境。
      • 例子:
        • 有利影响: 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涵养水源。
        • **不利影响: 人类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工厂排放污染。
  • 4 生态系统

    • 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 组成成分:
      • 生物部分:
        • 生产者: 绿色植物(能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 分解者: 细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遗体)。
      •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 书写规则:
          1. 起点必须是生产者
          2. 不包括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3. 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箭头指向捕食者)。
          4.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食物网: 许多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网络。
    • 生态系统的功能:
      • 物质循环: 如碳循环、水循环。
      • 能量流动: 从生产者开始,沿食物链传递,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 5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 非生物因素(水、空气等)在流动。
      • 生物迁徙跨越不同生态系统。
      • 人类的活动影响全球。
    •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是所有人的责任。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1 练习使用显微镜

    • 结构:
      • 镜座: 稳定。
      • 镜柱: 支持。
      • 镜臂: 握镜。
      • 载物台: 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通光孔。
      • 压片夹: 固定玻片。
      • 遮光器: 有大小光圈,调节光线强弱。
      • 反光镜: 平面镜(弱光)、凹面镜(强光)。
      • 镜筒: 连接目镜和物镜。
      • 转换器: 更换物镜。
      • 目镜: 无螺纹,放大倍数。
      • 物镜: 有螺纹,放大倍数。
    • 使用步骤:
      1. 取镜安放: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2. 对光: 转转换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遮光器→较大光圈→转反光镜→直到视野明亮。
      3. 观察: 放玻片→转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眼睛看物镜)→转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眼睛看目镜)→直到看到物像→转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 注意事项:
      • 放大倍数 = 目镜倍数 × 物镜倍数
      • 物像特点: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 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相反
      • 视野中污物位置的判断:转动目镜,污物动则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污物动则在玻片上;否则在物镜上。
  • 2 植物细胞

    • 临时玻片标本制作步骤: 擦→滴(清水)→撕(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展→盖(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染(稀碘液)→吸。
    • 植物细胞结构及功能:
      • 细胞壁: 支持、保护。
      • 细胞膜: 保护,控制物质进出(选择性透过膜)。
      •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 细胞质: 紧贴细胞膜,流动,是生命活动的场所。
      •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场所,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在于植物绿色部分)。
      • 液泡: 内含细胞液,溶解有酸甜苦辣等物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央有一个大液泡)。
      • 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动植物细胞都有)。
  • 3 动物细胞

    • 临时玻片标本制作步骤: 擦→滴(生理盐水)→刮(口腔内侧壁)→涂→盖→染→吸。
    • 动物细胞结构及功能:
      • 细胞膜: 保护,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控制中心。
      • 细胞质: 生命活动的场所。
      • 线粒体: 呼吸作用场所。
    • 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 不同点:
        •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 动物细胞没有。
  • 4 细胞的生活

    •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整体。
    •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让有用的物质进入,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
    •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 叶绿体: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 线粒体:化学能(来自有机物)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 含有遗传信息(DNA)。
      • 遗传信息指导细胞进行生命活动。
      • 克隆羊多莉的例子证明了细胞核的控制作用。
  • 5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 细胞分裂:
      • 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 过程:细胞核先分裂(遗传物质先复制),然后细胞质分裂,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 意义:使细胞数目增多,新个体由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发育而成。
    • 细胞生长:
      • 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体积由小变大。
      • 限度: 不能无限长大,因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了其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 细胞分化:
      • 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 结果:形成组织
  • 6 组织、器官、系统

    •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 植物组织:
        • 分生组织: 具有分裂能力(如:根尖分生区、芽的生长点)。
        • 保护组织: 保护作用(如:表皮)。
        • 营养组织: 储存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如:叶肉)。
        • 输导组织: 运输物质(如:叶脉中的筛管、导管)。
      • 动物组织:
        • 上皮组织: 保护、分泌(如:皮肤表皮)。
        • 肌肉组织: 收缩和舒张(如:心肌)。
        • 神经组织: 产生和传导兴奋(如:脑、脊髓)。
        • 结缔组织: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如:骨、血液)。
    • 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 植物器官:
        • 营养器官: 根、茎、叶(功能:制造、输送、储存营养)。
        • 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功能:繁殖后代)。
      • 动物器官: 如: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还有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
    • 系统: 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而成。
      • 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 动物体结构层次: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动物体。
    • 植物体结构层次: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植物体(没有系统层次)。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 分类:
    • 孢子植物:
      • 藻类植物: 无根、茎、叶分化,如:衣藻、水绵、海带、紫菜。
      • 苔藓植物: 有茎、叶,无根(假根),仅起固定作用,生活在阴湿环境,如:葫芦藓、地钱。
      • 蕨类植物: 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孢子生殖,如:肾蕨、满江红、桫椤。
    • 种子植物:
      •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如:松、柏、杉、苏铁、银杏。
      • 被子植物: 种子有果皮包被,是最高等、种类最多的植物,如:桃、水稻、玉米、向日葵。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 1 种子的萌发

    • 萌发的环境条件:
      1. 适宜的温度
      2. 一定的水分
      3. 充足的空气
    • 萌发的自身条件:
      1. 种子是完整的,胚是活的
      2. 度过了休眠期
    • 萌发过程:
      1. 吸收水分。
      2. 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3. 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
      4. 胚轴伸长。
      5.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 2 植株的生长

    • 根的生长:
      • 部位: 根尖(从顶端到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 分生区: 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 伸长区: 细胞迅速伸长,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 成熟区: 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 芽的发育:
      • 结构: 顶芽、侧芽。
      • 发育: 芽中有分生组织,发育成茎和叶。
      • 顶端优势: 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
        • 应用: 摘心、打顶(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
    •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 水: 约90%,保持植物体挺立。
      • 无机盐:
        • 含氮的无机盐: 促进枝叶生长(叶片发黄)。
        • 含磷的无机盐: 促进幼苗发育和花的开放,促进果实成熟(植株矮小,果实小)。
        • 含钾的无机盐: 促进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焦枯)。
  • 3 开花和结果

    • 花的结构:
      • 雄蕊: 花药(内有花粉)、花丝。
      • 雌蕊: 柱头、花柱、子房(内有胚珠)。
      • 花萼、花瓣
    • 传粉:
      • 概念:花粉从花药里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 方式:
        • 自花传粉: 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如:小麦、水稻)。
        • 异花传粉: 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如:向日葵、桃)。
        • 媒介: 风媒、虫媒等。
      • 人工辅助授粉: 弥补自然传粉的不足。
    • 受精:
      • 过程: 花粉萌发→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释放精子→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受精卵。
      • 双受精现象: 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被子植物特有)。
    •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子房 → 果实
      • 胚珠 → 种子
      • 受精卵 → 胚
      • 子房壁 → 果皮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续)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 1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 水的作用:
      •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 水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 水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
    • 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
      • 吸收: 主要器官是,部位是成熟区
      • 运输: 通过导管(木质部),由下往上运输。
    • 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蒸腾作用:
      • 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 部位: 主要通过叶片上的气孔
      • 意义:
        1. 拉力: 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2. 降温: 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被灼伤。
        3. 促进运输: 促进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2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 水循环的途径:
      1. 地表径流: 降水后,沿地表流动的水。
      2. 蒸腾作用: 植物向大气中输送水蒸气。
      3. 蒸发作用: 水面、土壤等的水分变成水蒸气。
    • 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 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 通过根系固定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 森林被称为“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 1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 步骤: 暗处理(消耗原有淀粉)→ 部分遮光(形成对照)→ 光照→ 摘下叶片→ 酒精脱色(溶解叶绿素,叶片变黄白)→ 滴加碘液→ 观察。
      • 现象: 遮光部分不变蓝(无淀粉),见光部分变蓝(有淀粉)。
        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在下进行。
        2. 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
    • 光合作用概念:
      • 场所:叶绿体
      • 条件:
      •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 产物:有机物(储存能量)和氧气
      • 公式: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
    • 光合作用意义:
      1. 食物来源: 绿色植物是食物链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2. 氧气来源: 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 2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 有机物的用途:
      • 构建植物体: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的主要成分。
      •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 呼吸作用:
      • 场所:线粒体(活细胞都进行)。
      • 过程:有机物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 意义: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如:吸收、运输、合成、分裂等)提供动力。
    •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 项目 | 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 | :--- | :--- | :--- | | 场所 | 叶绿体 | 线粒体 | | 条件 | 光 | 有光无光都进行 | | 原料 | 二氧化碳、水 | 有机物、氧气 | | 产物 | 有机物、氧气 | 二氧化碳、水 | | 能量变化 | 储存能量 | 释放能量 | | 气体 | 吸收CO₂,释放O₂ | 吸收O₂,释放CO₂ |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 核心: 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 绿色植物是“空气净化器”:
    • 维持碳-氧平衡: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 吸收有害气体: 如二氧化硫、氯气等。
    • 吸附粉尘: 叶片表面有绒毛和黏液,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
  • 绿色植物是“蓄水池”和“加湿器”: 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 绿色植物是“天然消音器”: 林带可以吸收和阻挡声波。
  •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森林覆盖率低、草原沙漠化、过度放牧等。
    •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 行动: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

如何使用这份导图?

  1. 选择工具: 可以使用A3/A4纸和彩笔手绘,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软件(如XMind, MindMaster, FreeMind等)。
  2. 中心发散: 将“生物与生物圈”画在纸的中央,然后像树枝一样向四周画出各个单元的主题。
  3. 分层细化: 在每个单元主题下,再画出章节主题,然后是具体的知识点。
  4. 图文并茂:
    • 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层级或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如:概念用蓝色,例子用绿色,结构用红色)。
    • 在旁边画上简单的图示,比如显微镜结构图、细胞结构图、食物链图等,帮助理解和记忆。
  5. 填充细节: 在每个知识点旁边,写下关键词、定义、例子或注意事项,在“光合作用”旁边写上公式和意义。
  6. 定期回顾: 制作完成后,经常拿出来看,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导图上的内容,这就是最好的复习。

希望这份详细的框架能帮助你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学好生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