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厦门思维是什么?如何培养厦门式创新思维?

“厦门思维”并不是一个官方或学术术语,而是由厦门这座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模式和文化氛围共同塑造的一种城市性格、发展逻辑和市民心态的集合体,它既有其开放、包容、创新的优势,也面临着一些固有的挑战。

厦门思维是什么?如何培养厦门式创新思维?-图1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厦门思维”:


核心特征

海洋基因与开放包容

这是厦门思维最底层的逻辑,厦门是一座典型的滨海城市,历史上就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这种“面朝大海”的地理禀赋,决定了它:

  • 天然具有国际视野: 习惯了与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商人、游客打交道,对外来事物接纳度高,不易排外。
  • 崇尚规则与契约精神: 作为经济特区,市场经济规则在这里根植较深,商业活动相对规范。
  • 心态平和、不排外: 市民普遍对“新厦门人”和外来游客友好,城市氛围相对温和。

“小而美”的精致与安逸

厦门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城市,人口也只有几百万,这种“小城”的体量,塑造了它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生活哲学。

  • 城市治理追求“精雕细琢”: 厦门的城市建设非常注重细节和美观,无论是环岛路的骑行道、老城区的骑楼,还是公园的布局,都透露出一种“精致感”,它不像一线城市那样追求宏大叙事,而是更在乎“幸福感”和“宜居性”。
  • 生活节奏相对舒缓: 相较于深圳、杭州等“快节奏”的互联网重镇,厦门的生活气息更浓,人们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下午茶”、“周末去鼓浪屿/海边”是很多厦门人的日常,这种“安逸”是吸引人才和游客的重要因素,但也可能被外界解读为“缺乏冲劲”。
  • 强烈的“家园意识”: 厦门人对这座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他们热爱这里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并愿意为之守护,这种心态也使得城市在面对一些重大发展决策时,民意参与度较高。

“海岛思维”与路径依赖

这是厦门思维中更具争议性的一面,厦门是一个岛,四面环海,这种地理格局在带来开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 物理空间有限: 岛内土地资源稀缺,房价高企,产业发展的物理空间受到严重制约,这迫使厦门的发展必须“精耕细作”,但也可能导致产业升级和规模扩张的瓶颈。
  • 与大陆腹地连接的“心理距离”: 虽然现在有了翔安隧道、海沧大桥、地铁等,但“岛”的烙印依然存在,在历史上,厦门的发展更多是“向海”而非“向陆”,与泉州、漳州等强大的闽南兄弟城市相比,厦门在腹地资源和工业基础上有天然短板,它更像是一个“窗口”和“桥头堡”,而非一个“发动机”。
  • 路径依赖: 过去依赖旅游、房地产、外贸和台资的产业结构,虽然带来了早期的繁荣,但也使得经济转型相对缓慢,当这些传统优势面临挑战时,厦门在培育像深圳那样的“硬科技”产业集群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家国情怀与“两岸融合”的特殊使命

作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经济特区,厦门的思维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独特的地缘政治考量。

  • 对台前沿阵地的责任感: 厦门的城市发展始终与国家对台政策紧密相连,它不仅是经济特区,更是“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招商引资、产业规划、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统一大业。
  • “台胞家园”的定位: 厦台之间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大量台胞在此生活、工作、求学,厦门的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营商环境都带有浓厚的“为台胞服务”的色彩,努力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的“首选地”。
  • 在“安全”与“开放”间寻求平衡: 这种特殊地位也使得厦门在发展上必须更加注重“安全”和“稳定”,有时会显得比其他城市更谨慎一些。

对厦门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 宜居城市品牌: “精致、美丽、温馨”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吸引了大量人才、游客和投资。
  • 营商环境优越: 开放、规范、包容的环境,使其成为跨国公司和台资企业青睐的投资地。
  • 社会和谐稳定: 安逸的生活氛围和市民较高的满意度,为社会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 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独特角色: 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试验田”和“连心桥”。

挑战与局限:

  • 产业“空心化”风险: 过于依赖第三产业(旅游、房地产),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
  • 创新活力不足: “安逸”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像深圳那种“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业精神。
  • 人才吸引力瓶颈: 高房价和有限的产业机会,使得在“抢人大战”中,厦门对顶尖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如杭州、南京等周边强省会。
  • 区域协同难题: 如何更好地与泉州、漳州等周边城市形成“差异化发展”和“产业互补”,而不是同质化竞争,是厦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厦门思维”是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复合体。

它既有海洋文明的开放、精致与包容,也有海岛格局的局限与安逸;既有经济特区的创新与闯劲,也有两岸前沿的审慎与担当

理解了“厦门思维”,就能明白为什么厦门能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海上花园”,也能理解它在迈向更高能级城市时面临的阵痛与挑战,未来的厦门,需要在守护“小而美”的安逸本色的同时,努力打破“海岛思维”的路径依赖,找到一条更广阔、更具创新活力的发展新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