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新常态要有新思维”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在面对变化、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世界时,必须具备的核心生存和发展智慧。

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来深入阐述这个观点:
什么是“新常态”?
“新常态”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的一个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时期,但现在,它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扩展到社会、科技、文化、个人生活等方方面面。
当前我们所处的“新常态”主要特征包括:
- 高度不确定性: 黑天鹅(如新冠疫情)和灰犀牛(如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事件频发,未来难以精确预测。
- 技术加速迭代: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科技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和生活方式。
-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 一方面是深度融合的全球产业链,另一方面是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割裂。
-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稀缺: 每个人都被海量信息包围,但真正有价值、能引起深度思考的内容反而更难获取。
- 价值观多元化与个体崛起: 年轻一代更注重自我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权威和传统叙事的信任度降低。
新常态就是:一个变化速度快、复杂度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如果我们用过去的地图,已经无法找到通往未来的路。
为什么“旧思维”行不通了?
在“新常态”下,许多曾经被奉为圭臬的思维模式,正变得不合时宜,甚至成为阻碍。
-
线性思维 vs. 非线性思维
- 旧思维: 认为发展是线性的、可预测的,A投入,必然导致B产出,我们习惯于制定五年计划,并期望按部就班地实现。
- 为什么不行? 技术的突破、政策的突变、一个网红的诞生,都可能让一个行业在短时间内天翻地覆,线性的计划在非线性变化面前,脆弱不堪。
- 案例: 柯达胶卷的线性思维(持续优化胶卷技术) vs. 数码时代的非线性冲击(手机拍照的普及)。
-
确定性与控制欲 vs. 不确定性与适应性
- 旧思维: 追求稳定、规避风险,试图掌控所有变量,管理就是“管得住、理得顺”。
- 为什么不行? 在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追求100%的确定性和控制是徒劳的,甚至会因为反应迟缓而错失良机。
- 案例: 传统企业在面对疫情时,如果固守线下实体店的确定性,就会陷入困境;而那些具备快速转型线上能力的组织,则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
竞争思维 vs. 共生思维
- 旧思维: 市场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信奉“打败竞争对手就是胜利”。
- 为什么不行? 在生态化、平台化的今天,单一企业很难包打天下,跨界竞争者随时可能出现,合作、共建生态,才能实现“1+1>2”的共赢。
- 案例: 苹果公司构建的App Store生态,它不是与所有开发者为敌,而是通过提供平台,让开发者和自身共同繁荣,共同对抗安卓等其他生态系统。
-
经验主义 vs. 第一性原理
- 旧思维: “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
- 为什么不行? 过去的经验,可能是成功的陷阱,当底层逻辑改变时,经验就会失效。
- 案例: 埃隆·马斯克造火箭,他没有遵循传统航天公司“用更贵的材料、更精细的制造”的经验,而是回归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造火箭的本质是什么?是购买原材料和燃料,然后组合起来”,从而颠覆了整个行业成本结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思维”?
为了适应新常态,我们必须主动升级自己的思维操作系统,拥抱以下几种新思维:
成长型思维
- 核心: 相信能力、智力和才华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坚持不懈来发展的。
- 实践: 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对能力的威胁,乐于接受批评,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逃避或否认,对于个人和组织,这意味着要建立一种鼓励试错、持续学习的文化。
系统性思维
- 核心: 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连接和动态关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理解“蝴蝶效应”。
- 实践: 解决问题时,不只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系统结构,分析城市交通拥堵,不能只靠修路,还要考虑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出行习惯等多个子系统。
敏捷思维
- 核心: 源于软件开发,但其精髓适用于所有领域,核心是快速迭代、小步快跑、拥抱变化、持续反馈。
- 实践: 制定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推向市场获取反馈,然后快速迭代优化,对于个人,意味着要设定灵活的目标,定期复盘调整,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跨界融合思维
- 核心: 打破学科、行业、领域的壁垒,从其他领域寻找灵感,进行创新。
- 实践: 苹果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创造了iPhone;大疆将无人机技术与航拍摄影结合,开创了新市场,个人也应该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长期主义思维
- 核心: 不被短期利益和噪音所迷惑,坚持做那些长期来看正确但短期可能很困难的事。
- 实践: 投资于基础研发、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对于个人,意味着持续学习、锻炼身体、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长期主义的体现。
如何践行“新思维”?
- 保持终身学习: 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尤其是跨学科的知识,阅读、听课、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 刻意练习反思: 每天或每周花时间复盘自己的工作和决策,问自己:“哪些假设是错的?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 勇于尝试和试错: 给自己设定“小失败”的容忍度,做一些低风险的实验,快速从错误中学习。
- 建立多元化社交圈: 主动与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观点的人交流,打破自己的信息茧房。
- 拥抱“过程”而非执着于“结果”: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完美的结果难以预设,专注于把当下的每个过程做到最好,好的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新常态”不是暂时的过渡,而是我们未来生活的新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新思维”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
它要求我们从“确定性的信徒”转变为“不确定性的舞者”,从“知识的保管员”转变为“终身的学习者”,从“孤立的竞争者”转变为“生态的共建者”。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拥有创造未来的能力,而这一切,都始于我们思维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