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还适用吗?

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20世纪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通过观察自己的孩子,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发展的,他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AI时代,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还适用吗?-图1

感知运动阶段 (Sensorimotor Stage, 出生 - 2岁)

这个阶段的婴儿主要通过感觉(看、听、尝、摸)和身体动作(抓、爬、吸吮)来认识世界。

  • 核心特征:
    • 客体永久性 的形成:这是本阶段最重要的成就,婴儿最初认为,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它就不存在了,后来他们逐渐明白,即使看不见,物体依然客观存在,这标志着思维从“只在此刻”向“过去与未来”迈出了第一步。
    • 循环反应:婴儿重复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有趣感觉或结果的动作,如反复摇晃发声的玩具。
    • 从反射到有目的的行为:从天生的反射(如吸吮)逐渐发展到有目的的、主动的行为(如为了抓到远处的玩具而爬行)。
  • 思维方式: 完全是动作思维,思维和行动密不可分,没有语言和表象。

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 2岁 - 7岁)

儿童开始学习使用语言,能用符号(如词语、图像)来代表具体事物,但思维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不守恒的。

  • 核心特征:
    • 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很难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想的一样、看到的一样,著名的“三山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 泛灵论:认为无生命的物体也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认为太阳公公在笑,小汽车在“生气”。
    • 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无法在心理上逆转一个动作或过程,知道A+B=C,但无法从C推导出A或B。
    • 不守恒:无法理解物体的某些物理属性(如数量、体积、长度)在表面形式改变后保持不变,经典的例子是:将一杯水倒入一个又高又窄的杯子,儿童会认为水变多了。
    • 直觉思维:依靠对事物的第一印象进行判断,而不是逻辑推理。
  • 思维方式: 开始出现表象和符号,但逻辑非常不成熟。

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岁 - 11岁)

儿童的思维变得有逻辑性,但这种逻辑必须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或亲身经历相联系。

  • 核心特征:
    • 守恒概念:完全掌握守恒,理解物体的数量、体积、重量等在表面变化后保持不变。
    • 可逆性:能够进行心理上的逆向操作,明白如果A+B=C,那么C-B=A。
    • 去自我中心化: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观点。
    • 分类和序列化:能够根据事物的共同属性进行分类(如将所有水果归为一类),并能够按一定逻辑(如大小、高矮)对事物进行排序。
  • 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出现,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能理解“3个苹果+2个苹果=5个苹果”,但很难理解抽象的“3+2=5”。

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岁/12岁 - 成年)

这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个体能够进行抽象的、假设性的和逻辑性的思维。

  • 核心特征:
    • 假设演绎推理:能够基于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像科学家一样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思考“..会怎样?”的问题。
    • 抽象思维:能够思考抽象的概念,如正义、自由、爱、民主等。
    • 系统性思维:能够系统地、全面地考虑所有可能性,以解决复杂问题。
    • 思维的元认知:能够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批判。
  • 思维方式: 成熟的、科学的、逻辑的抽象思维,这是青少年和成人进行科学、哲学和复杂问题解决的基础。

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理论与皮亚杰的理论相辅相成,但它关注的是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即我们如何判断是非对错,他同样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

前习俗水平

道德判断基于外部后果和个人利益。

  • 阶段1:服从与惩罚导向
    • 思维: “规则是绝对的,不服从会受到惩罚。” 行为的好坏取决于它带来的惩罚或奖励。“打人是不好的,因为我会被打。”
  • 阶段2:工具性相对主义导向
    • 思维: “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 道德是满足个人需求、交换 favors 的工具。“我应该分享我的玩具,这样别人才会和我玩。”

习俗水平

道德判断基于社会规范和维持社会秩序。

  • 阶段3:好孩子/好女孩导向
    • 思维: “做一个别人赞许的人。” 遵守社会期望,努力成为一个好人,让喜欢自己的人高兴。“作弊是不对的,因为好孩子不这么做。”
  • 阶段4:维护社会秩序导向
    • 思维: “法律和规则必须被遵守,以维持社会运转。” 强调权威、责任和社会契约。“不能超速,因为这是法律,它能保证所有人的安全。”

后习俗水平

道德判断基于抽象的伦理原则和普遍的正义。

  • 阶段5:社会契约与个人权利导向
    • 思维: “法律和规则是重要的,但它们是可以协商和改变的,只要它们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法律是维护社会契约的工具,但个人权利和正义高于法律。“虽然法律禁止抗议,但为了争取更大的正义,有时必须打破它。”
  • 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
    • 思维: “行为由自己选择的、内化的、普适的道德准则所指导。” 遵循那些超越法律、基于公正、平等和尊重生命等抽象原则的道德律令。“即使法律允许,种族歧视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人类尊严的普遍原则。”

总结与关联

理论 阶段 核心特征 思维方式
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 客体永久性形成 动作思维
前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不守恒 符号思维(不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 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 抽象、假设演绎 抽象逻辑思维
科尔伯格 前习俗水平 避免惩罚、满足私利 结果导向
习俗水平 遵守社会规范、法律 社会导向
后习俗水平 遵守普遍伦理原则 原则导向

两者的关联性:

  • 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是科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认知基础。 一个人如果不能进行抽象思维(皮亚杰),就无法思考像“正义”、“人权”这样的抽象道德原则(科尔伯格)。
  • 这两个理论都强调了思维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普遍性,虽然发展速度因人而异,但大多数人都会遵循这个从低到高的顺序。

理解这些思维发展阶段,对于教育工作者、父母、管理者以及任何希望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身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逻辑去要求一个孩子,也不能用具体的思维方式去苛求一个解决抽象问题的专家,尊重不同阶段的思维特征,是有效沟通和引导的关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