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思维导图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思维导图

数与代数
(一)克、千克、吨的认识
| 重量单位 | 进率 | 举例 | 
| 克(g) | 1000 克 = 1 千克 | 一个鸡蛋大约 50 克 | 
| 千克(kg) | 1000 千克 = 1 吨 | 一袋大米约 25 千克 | 
| 吨(t)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约 5 吨 | 
(二)时分秒
| 时间单位 | 进率 | 关系 | 
| 秒 | 60 秒 = 1 分钟 | 钟面上秒针走一圈是 60 秒 | 
| 分钟 | 60 分钟 = 1 小时 | 分针走一圈是 60 分钟 | 
| 小时 | 时针走一圈是 12 小时 | 
(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 运算类型 | 计算方法 | 注意事项 | 
| 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 进位时要记得加上进位的 1 | 
| 减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借 1 当 10,加在本位上再减 | 借位后要在被减数相应数位上标记退位点,计算完要及时减去借走的 1 | 
(四)倍的认识
| 概念 |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 
| 含义 |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 如:A 是 B 的 n 倍,则 A = n×B;若 A = n×B,则 B = A÷n | 
(五)多位数乘一位数
| 乘法意义 | 计算法则 | 末尾有 0 的乘法 | 
|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 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 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先计算前面的部分,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 0 |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
| 图形名称 | 特点 | 周长公式 | 
| 长方形 |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周长 =(长 + 宽)×2 | 
| 正方形 |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周长 = 边长×4 |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 分数概念 | 比较大小 | 简单加减法 | 
|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 |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 
图形与几何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 长度单位 | 进率 | 换算关系 | 
| 毫米(mm) | 10 毫米 = 1 厘米 | 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 = 10 厘米 = 100 毫米,1 米 = 10 分米 = 100 厘米 = 1000 毫米 | 
| 分米(dm) | 
(二)千米的认识
| 单位特点 | 换算 | 生活实例 | 
| 1 千米 = 1000 米,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 | 1 千米 = 1000 米,1 米 = 0.001 千米 | 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 400 米,两圈半是 1 千米 | 
(三)吨的认识(与数与代数部分有交叉,此处侧重于实际应用)
| 应用场景 | 与其他单位联系 | 
| 称量较重的物体,如大象、货车载重等 | 1 吨 = 1000 千克,能感受较大重量物品的计量单位 | 
概率与统计(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可能性)
(一)简单的数据统计
| 数据收集方式 | 整理方法 | 作用 | 
| 调查、测量等 | 可以用画“正”字等方法整理数据,制成简单的统计表或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 | 能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多少和分布情况,帮助分析问题 | 
(二)可能性
| 事件类型 | 描述 | 
| 必然事件 | 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如太阳从东方升起 | 
| 不可能事件 | 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如公鸡下蛋 | 
| 可能事件 | 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如明天可能会下雨 | 
综合与实践
(一)数字编码
| 常见编码示例 | 特点 | 作用 | 
| 邮政编码 | 由 6 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代表省,中间两位代表市,后两位代表投递局 | 方便信件的分拣和投递,能快速定位地址信息 | 
| 身份证号码 | 18 位数字,前 6 位是地址码,中间 8 位是出生日期码,后 4 位是顺序码和校验码 | 唯一标识个人身份,包含丰富的个人信息,可用于人口管理、金融交易等众多领域 | 
(二)数学广角——集合
| 集合概念理解 | 韦恩图表示 | 应用实例 | 
| 可以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看作一个集合,如全班同学可以看作一个集合,其中参加书法小组的同学是一个集合,参加绘画小组的同学是另一个集合,两者有交集(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同学) | 用两个相交的圆圈表示两个集合,相交部分就是它们的共同元素 | 计算班级总人数时,要避免重复计算同时属于多个集合的元素,如计算参加书法和绘画小组的总人数,不能简单相加,要减去重复的人数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小明家距离学校 800 米,他每天上学往返两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解答:小明一次上学往返的路程是 800×2 = 1600(米),两次往返就是 1600×2 = 3200(米),所以小明一共要走 3200 米。
问题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10 厘米,宽是 6 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如果在这个长方形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解答:长方形周长 =(长 + 宽)×2 =(10 + 6)×2 = 3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