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坚持法治思维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至上、职权法定、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等为核心,运用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治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对党员干部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政治责任和价值追求。
坚持法治思维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根本前提
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其决策和行为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地生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党员干部必须将法治思维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法治思维要求党员干部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深刻认识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党员干部更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法治思维强调职权法定,党员干部行使权力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要在法定权限内、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确保权力运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司法裁判等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杜绝“人情执法”“选择性执法”等现象,以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
坚持法治思维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直接影响到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的效能,法治思维有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制定政策、处理问题时,党员干部应运用法律手段进行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确保决策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处理征地拆迁矛盾时,通过法律途径明确权利义务、规范补偿标准,既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能减少社会矛盾,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法治思维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利益诉求,党员干部应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纠纷,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渠道,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应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法治化水平。
坚持法治思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
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坚持法治思维,本质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保障人民权利、维护人民利益来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法治思维要求党员干部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平等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时,应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同时也要依法纠正执法司法中的错误,维护群众的合法诉求,法治思维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党员干部应习惯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主动将决策过程、执法依据、处理结果等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坚持法治思维是防范廉政风险的重要屏障
腐败问题的本质是权力滥用,而法治思维的核心是规范权力,党员干部坚持法治思维,能够从源头上防范权力腐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法治思维强调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党员干部应深刻认识到,权力与责任是统一的,行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旦超越法律边界,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权责意识能够有效防止党员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法治思维要求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和党纪党规,党员干部能够明确行为的底线和红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从思想上杜绝腐败的念头,从行动上避免腐败的行为,在工程建设、选人用人、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党员干部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办事,杜绝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确保权力干净运行。
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实践路径
党员干部坚持法治思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和提升,要加强法治学习,将宪法法律、党章党规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学习内容,通过专题培训、法治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能力,要强化法治实践,在决策、执法、司法、管理等工作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制定政策时,应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应优先考虑法律解决方案,要完善法治考核,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作为评价党员干部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能力不足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问责,形成“以法治思维选人用人、以法治标准考核干部”的导向,要加强法治监督,通过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监督党员干部依法行使权力,确保法治思维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党员干部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和践行法治思维?
解答:党员干部培养和践行法治思维,首先要加强法律学习,系统学习宪法、党章以及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刻理解法治的内涵和要求;要在决策和办事过程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例如在制定政策时进行合法性审查,在处理矛盾时优先考虑法律途径;要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参与执法、司法、调解等工作,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主动接受监督,确保权力运行不偏离法治轨道。
问题2:党员干部缺乏法治思维可能会导致哪些问题?
解答:党员干部缺乏法治思维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问题:一是决策失误,因不遵循法律程序和规定,导致政策出台后出现法律风险或社会矛盾;二是权力滥用,因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可能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三是损害群众利益,因不依法办事,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引发群众不满和信访问题;四是破坏法治权威,因党员干部不带头守法,可能导致社会对法治的信任度下降,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坚决防止因法治思维缺失而引发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