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设计思维比赛如何快速提升创新能力?

下面我将为你提供一份详尽的“设计思维比赛”策划与执行指南,涵盖了从核心理念、比赛流程、评分标准到组织建议的方方面面,你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来组织一场成功的设计思维比赛。

设计思维比赛如何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图1


第一部分:核心理念与目标

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比赛的核心是什么。

什么是设计思维比赛? 它不是传统的艺术或工程设计比赛,而是一个以人为中心、通过创新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竞赛,参赛者需要运用设计思维的五个核心阶段(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在规定时间内针对一个真实或模拟的挑战,提出并展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比赛的核心目标:

  • 激发创新思维: 鼓励跳出框架,用非传统的方式思考问题。
  •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如何系统性、创造性地应对挑战。
  • 提升同理心: 让参与者学会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理解真实需求。
  • 锻炼团队协作: 在高压环境下高效沟通、分工合作。
  • 提升沟通与展示能力: 学会如何清晰、有说服力地呈现一个复杂的概念。

第二部分:比赛流程设计

一场完整的设计思维比赛通常可以分为赛前准备、赛中执行、赛后总结三个阶段。

赛前准备

确定比赛主题与挑战 这是比赛成功的关键,主题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 开放性: 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能激发多种创意。
  • 相关性: 与当下社会、科技、文化趋势相关,能引起共鸣。
  • 人性化: 最终解决方案能服务于“人”,让共情成为可能。
  • 可行性: 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可以做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原型。

主题示例:

  • 社会类: “如何改善城市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如何帮助大学生缓解学业与社交焦虑?”
  • 校园类: “如何设计一个更高效、更受欢迎的校园社团招新活动?”、“如何减少校园食物浪费?”
  • 环保类: “如何鼓励社区居民进行更有效的垃圾分类?”
  • 科技类: “如何利用AI技术帮助视障人士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制定比赛规则

  • 参赛形式: 个人或团队(建议3-5人一组,促进协作)。
  • 时间限制: 总时长(如8小时)或各阶段时长(如共情1小时,构思1.5小时等)。
  • 可用资源: 提供基础物料(纸笔、便利贴、胶带、剪刀等),以及可选的数字化工具(如Miro, Figma, Canva等)。
  • 提交要求: 最终成果形式(如3分钟电梯演讲 + 5分钟原型展示 + 问答环节)。

组建评委团队 评委的背景应多元化,以确保评分的全面性:

  • 设计思维专家/导师: 评估流程的严谨性和方法的正确性。
  • 行业专家/企业家: 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 潜在用户代表: 评估方案的共情程度和用户体验。
  • 学术专家: 评估方案的创新性和理论深度。

准备物资与场地

  • 物资: 白板、海报纸、马克笔、便利贴(多种颜色)、胶带、剪刀、计时器、相机/手机(记录过程)、投影仪、展示板等。
  • 场地: 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空间,容纳多个团队同时工作,且互不干扰,最好有独立的讨论区和展示区。

赛中执行

建议采用“限时挑战”的形式,营造紧张而高效的氛围,一个典型的8小时比赛流程如下:

时间段 阶段 主要任务 目标产出
0:00 - 1:00 共情 分组,理解挑战。
通过用户访谈、角色扮演、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目标用户。
收集大量用户故事、痛点、需求。
大量用户画像、同理心地图、用户旅程图、痛点清单。
1:00 - 1:30 定义 团队分享和讨论收集到的信息。
从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核心、最关键的“用户痛点”。
用一个“我们如何才能...”的句式,清晰地定义问题。
一个清晰、简洁、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陈述
1:30 - 3:00 构思 进行头脑风暴,鼓励“疯狂”想法,不评判。
使用思维导图、SCAMPER法等工具,拓展思路。
对想法进行分类、筛选和组合,形成几个有潜力的方案。
大量创意点子、方案草图、创意筛选矩阵。
3:00 - 5:30 原型 选定一个最优方案,快速制作一个低保真原型
原型可以是实体模型、角色扮演、服务蓝图、交互界面草图等。
核心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让想法被感知和理解”。
一个可交互、可展示的低保真原型
5:30 - 7:30 测试 邀请其他队伍成员或现场观众作为“测试用户”。
让用户与原型互动,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行为。
收集反馈,快速迭代方案。
用户测试反馈记录、方案迭代清单。
7:30 - 8:00 准备展示 团队整合所有成果,准备最终的展示。 展示PPT、原型道具、演讲稿。

7:30 - 8:00 是评委打分和观众自由交流的时间。

8:00 - 9:30 决赛展示与颁奖典礼

  • 每个团队进行展示(如8分钟):
    • 2分钟: 我们发现了什么?(共情与定义)
    • 3分钟: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构思与原型)
    • 3分钟: 为什么这是最佳方案?(测试与迭代)
  • 评委问答(2分钟)
  • 评委点评与颁奖

赛后总结

  • 评委复盘会: 评委可以讨论本次比赛的整体情况,分享观察和见解。
  • 参赛者反馈会: 收集参赛者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比赛流程、主题、组织等方面的看法,以便未来改进。
  • 成果分享: 将优秀的方案整理成案例,在校内或行业内进行分享,扩大影响力。

第三部分: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应与比赛流程紧密结合,全面评估参赛者的表现。

评分维度 权重 具体考察点
共情与洞察 20% - 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
- 是否能发现用户未被言明的潜在痛点。
- 是否有真实、生动的用户故事和画像。
问题定义 15% - 问题陈述是否清晰、聚焦、以用户为中心。
- 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而非表面现象。
创意构思 20% - 方案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 想法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 是否有突破常规的解决方案。
原型与迭代 25% - 原型的保真度和完成度(在有限时间内)。
- 原型是否能有效传达核心概念。
- 是否进行了用户测试并根据反馈进行了快速迭代
团队协作 10% - 团队成员间的沟通是否顺畅、高效。
- 分工是否明确,每个人是否都有贡献。
- 是否能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展示与沟通 10% - 表达是否清晰、有逻辑、有感染力。
- 能否在短时间内让评委理解并信服方案的价值。
- PPT和道具的制作是否专业、辅助表达。

第四部分:组织建议与变体

针对不同人群的调整:

  • 中小学生: 主题应更贴近校园生活,时间可缩短至半天,原型制作可以更偏向于绘画、手工模型和角色扮演。
  • 大学生: 可以引入更复杂的挑战,鼓励使用数字化工具,并探讨方案的商业模式或社会价值。
  • 企业/职场人士: 挑战可以来自真实的业务难题,评委可以邀请公司高管,获胜方案甚至有机会获得公司内部孵化资源。

比赛形式变体:

  • 24小时极限挑战: 更考验团队的抗压能力和执行效率。
  • 线上设计思维马拉松: 利用线上协作工具(如Miro, Slack)进行,打破地域限制。
  • 系列工作坊 + 比赛: 先进行几场设计思维入门工作坊,再举办比赛,让参赛者有充分的学习准备。

奖项设置:

  • 常规奖项: 一、二、三等奖。
  • 特色单项奖: 最佳共情奖、最佳创新奖、最佳团队协作奖、最佳展示奖。
  • 特别奖: “最受用户欢迎奖”(由现场观众投票选出)。

设计思维比赛的价值远不止于决出胜负,它更是一个学习、成长和连接的平台,通过亲身体验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闭环,参与者收获的将是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你成功举办一场精彩纷呈的设计思维比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