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一年级数学

第一部分:上学期核心内容 (重点:1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
数一数 & 比一比
- 数一数
- 目标: 建立初步的数感。
- 数出物体的数量(1-10),会用数字表示。
- 点数、手口一致、基数(表示总数)、序数(表示第几个)。
- 比一比
- 目标: 学习比较的方法。
- 比多少: 一一对应(一个对一个)。
- 比长短: 直观观察或一端对齐。
- 比高矮: 直观观察或站在同一平面上。
- 比大小: 比较物体所占空间。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 1-5的认识
- 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几和第几;组成与分解。
- 核心: 数的分与合(如:3可以分成1和2,1和2可以组成3)。
- 1-5的加减法
- 方法:
- 点数法: 从1开始数。
- 接着数法: 从大数接着往后数。
- 数的组成法: 利用数的分与合计算(如:3+2,因为3和2能组成5,所以等于5)。
- 意义:
- 加法: 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总数。(合起来)
- 减法: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拿走、还剩)
- 方法: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6-10的认识
- 同1-5的认识,重点是6-10的组成与分解,这是计算的基础。
- 记忆技巧: 可以用“凑十法”的雏形来记忆(如:9和1凑成10,8和2凑成10)。
- 6-10的加减法
- 核心方法:凑十法
- 加法(凑十法): 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再加剩数。
- 例:9 + 4 = ?
- 想:9和1凑成10。
- 把4分成1和3。
- 9 + 1 = 10,10 + 3 = 13。
- 例:9 + 4 = ?
- 加法(凑十法): 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再加剩数。
- 解决问题:
- 求总数: 用加法。(部分 + 部分 = 整体)
- 求部分: 用减法。(整体 - 部分 = 另一部分)
- 核心方法:凑十法
认识图形(一)
- 立体图形
- 认识、辨认、分类。
- 图形:
- 长方体: 如牙膏盒。
- 正方体: 如魔方。
- 圆柱: 如易拉罐。
- 球: 如皮球。
- 特征:
- 长方体/正方体:有平平的面。
- 圆柱:上下两个圆圆的面,侧面是曲面,可以滚动。
- 球:圆圆的,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
11-20各数的认识
- 目标: 理解“十位”和“个位”的初步概念。
- 数数: 从11数到20。
- 读写: 会读、会写这些数。
- 组成: 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例:15 是由 1 个十 和 5 个一 组成的。
- 数位: 初步感知“十位”和“个位”。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核心方法:凑十法(系统化应用)
- 步骤: 一看(大数),二分(小数),三凑(成十),四加(剩数)。
- 练习: 大量练习,形成口算能力。
- 解决问题:
- 图文应用题: 学会看图,找出数学信息(已知条件)和问题。
- 方法: 找到关键信息,决定用加法还是减法。
第二部分:下学期核心内容 (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退位减法)
认识图形(二)
- 平面图形
- 认识、辨认、分类。
- 图形:
-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形
- 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
- 关系: 体会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的面是长方形。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 核心方法:
- 破十法:
- 例:15 - 8 = ?
- 想:把15分成10和5。
- 用10减去8,等于2。
- 再用2加上5,等于7。
- 例:15 - 8 = ?
- 想加算减法:
- 例:15 - 8 = ?
- 想:8和几相加等于15?
- 因为 8 + 7 = 15,15 - 8 = 7。
- 例:15 - 8 = ?
- 破十法:
- 解决问题:
- 求剩余: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
- 求另一个部分: 总数已知,一部分已知,求另一部分。
- 求总数: 部分相加。
- 注意: 区分“求总数”和“求剩余”的不同情境。
分类与整理
- 目标: 学习数据整理的初步方法。
- 方法:
- 分类标准: 按照物体的形状、颜色、用途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 整理方式:
- 打勾“√”法
- 画“正”字法
- 统计表法
- 结果: 清楚地看到哪一类最多,哪一类最少,总数是多少。
100以内数的认识
- 核心: 理解“十”和“百”。
- 数数: 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10, 20, 30...)。
- 读写: 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
- 数位: 理解个位、十位、百位。
- 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 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
- 百位上的数表示一个百。
- 组成: 理解一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大小比较:
- 先比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
- 十位相同,再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认识人民币
- 目标: 认识人民币,进行简单的计算。
- 认识面额:
- 元: 1元, 2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 角: 1角, 2角, 5角。
- 分: 1分, 2分, 5分。(现在较少使用)
- 单位换算:
- 1元 = 10角
- 1角 = 10分
- 简单计算: 元、角、分的加减计算(注意单位统一)。
- 认识面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 目标: 掌握口算和笔算的初步方法。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 方法: 先算十位上的数,再在末尾添0。
- 例:20 + 30 = 50(想:2个十 + 3个十 = 5个十)
-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 口算: 注意相同数位相加。
- 例:25 + 4 = 29(先算5+4=9); 25 + 40 = 65(先算20+40=60)
-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 口算: 注意相同数位相减。
- 例:35 - 4 = 31(先算5-4=1); 35 - 40 = ? (不够减,初步感知)
- 笔算(不退位):
- 竖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作为预习提纲: 在学习新单元前,先看导图,了解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 作为课堂笔记: 听课时,把老师补充的重点、难点和典型例题记在对应的分支上。
- 作为复习工具:
- 考前复习: 对照导图,逐个分支回忆知识点,检查自己哪里掌握得不好。
- 错题整理: 把做错的题归类到相关的知识点下,分析错误原因。
- 作为游戏素材:
- “我说你指”: 家长说一个知识点,孩子快速在导图上指出来。
- “知识小讲师”: 让孩子看着导图,给家长讲一个单元的知识,什么是凑十法?”。
- 制作实体导图: 和孩子一起用彩笔和卡纸,把这份导图画出来,加深印象。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一年级的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爱上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