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八上科学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附考点吗?

八年级上册科学(核心知识)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八年级上册科学

八上科学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附考点吗?-图1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

  • 1 运动的描述

    • 参照物
      • 定义: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 特点:任意性,但一旦选定就假定不动。
      • 选择:研究地面上的物体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分类:
        • 直线运动
        • 曲线运动
    • 运动的相对性
      • 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 经典例子:坐在行驶火车里的人,以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 2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 定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公式:v = s / t
      • 单位:
        • 国际单位:米/秒 (m/s)
        •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km/h)
        • 换算:1 m/s = 3.6 km/h
      • 分类: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v 是恒定值。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 () 描述。
          • v̄ = s_总 / t_总
    • 平均速度的测量
      • 原理:v = s / t
      • 工具:刻度尺(测路程s)、秒表(测时间t)。
      • 注意: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3 力的存在

    • 力的概念
      •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特点:
        • 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 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力的作用效果:
          1.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或方向)。
          2. 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 力的三要素
      • 大小、方向、作用点。
      • 三要素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 力的表示
      •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 线段起点:作用点。
        • 线段长度:力的大小(按比例标度)。
        • 箭头方向:力的方向。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 例子:手拍桌子,手感到疼;火箭向下喷气,向上飞行。
  • 4 常见的力

    • 重力
      •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方向:竖直向下。
      •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 大小:G = mg (g ≈ 9.8 N/kg)
    • 弹力
      • 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 产生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 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 应用: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 摩擦力
      •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趋势。
      • 分类:
        • 静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
      •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压力大小(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 增大有益摩擦:增大压力、使接触面更粗糙。
      • 减小有害摩擦:减小压力、使接触面更光滑(加润滑油)、变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分离(气垫、磁悬浮)。
  • 5 力与运动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惯性
        • 定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 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应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汽车启动/刹车时人前倾/后仰、拍掉衣服上的灰尘)。
    • 力的平衡
      • 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
      • 二力平衡
        • 条件:
          1.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 大小相等。
          3. 方向相反。
          4.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结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单元:光现象

  • 1 光的传播

    • 光源
      • 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
      • 分类:自然光源(太阳、星星)、人造光源(电灯、蜡烛)。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 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瞄准。
    • 光速
      • 真空中:c ≈ 3×10^8 m/s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 光在介质中的速度都小于真空中的速度。
  • 2 光的反射

    • 反射定律
      • 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 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r = ∠i)。
    •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表面,反射后仍为平行光。(如:平静的水面、镜子)
      •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后射向各个方向。(如:墙壁、纸张)
      •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 平面镜成像
      • 特点
        1. 正立的虚像。
        2. 像与物大小相等。
        3.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 应用:成像、改变光路(潜望镜)。
    • 球面镜
      •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应用: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 3 光的折射

    •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 折射规律
      • 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两线分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 两角关系:
        •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光垂直射入界面,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角=入射角=0°)。
    •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池水变浅、筷子在水中“折断”、海市蜃楼。
  • 4 光的色散与看不见的光

    • 色散
      • 定义: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的现象。
      • 原因:不同颜色的光通过棱镜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 色光的混合
      • 三原色光:红、绿、蓝。
      • 色光混合是“加法混合”。
    • 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 看不见的光
      • 红外线:在红光之外,热效应显著,具有热效应,应用:遥控器、夜视仪、热谱图。
      • 紫外线:在紫光之外,化学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光)、生理效应(杀菌消毒),应用:验钞机、消毒、促进钙吸收。

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 1 植物的感应性

    • 概念:植物体对外界单方向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 主要类型
      • 向光性:单侧光刺激,茎弯向光源生长。(如:向日葵)
      • 向地性:重力刺激,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 向水性:水刺激,根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
      • 向化性:化学物质刺激,如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 向触性:接触刺激,如含羞草叶片闭合、豌豆卷须缠绕。
  • 2 动物的行为

    • 先天性行为
      • 定义: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 特点:不学习就会,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 例子:蜘蛛结网、蜜蜂采蜜、鸟类迁徙。
    • 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 定义: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行为。
      • 特点:需要学习,能适应多变的环境。
      • 例子:狗算算术、大山雀偷喝牛奶、黑猩猩钓白蚁。
    • 动物行为的意义: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 3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 神经系统组成
      •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 :大脑(最高中枢,语言、运动、感觉、思维)、小脑(平衡、协调)、脑干(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
        • 脊髓:反射和传导功能。
      •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连接中枢神经和全身器官。
    • 神经元(神经细胞)
      • 结构:细胞体、树突(接受信息)、轴突(传出信息)。
      •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 反射
      • 定义: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 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五部分: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
      • 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 大脑皮层功能区
      • 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管理对侧身体运动。
      •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管理对侧身体感觉。
      • 语言中枢:人类特有(如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 4 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

    • 内分泌系统
      • 组成: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血液)。
      • 主要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腺、胸腺。
    • 激素
      • 定义:内分泌腺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调节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 特点:在血液中含量少,但作用大。
    • 主要激素及功能
      • 胰岛素(胰岛分泌):调节糖的代谢,降低血糖浓度,分泌不足:糖尿病。
      • 生长激素(垂体分泌):促进生长发育,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分泌不足:呆小症(幼年)、大脖子病(缺碘)。
      • 肾上腺素(肾上腺分泌):加快心跳,扩张血管,升高血糖,应对紧急情况。
    • 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 神经调节:主导作用,反应迅速、作用精确、持续时间短。
      • 激素调节:辅助作用,反应缓慢、作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 两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第四单元:地球与宇宙

  • 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 证据
      1. 帆船远去时,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 站得高,看得远。
      3. 月食现象: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
      4. 卫星照片。
    • 大小: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 2 地球仪和地图

    • 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 地轴:假想的旋转轴。
      •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点、南极点)。
      • 赤道:与地轴垂直,并平分地球的大圆圈。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
      •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 经纬网
      • 经度: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 纬度:0°纬线(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 作用: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地图三要素
      • 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按指向标定方向;经纬网网定方向。
      •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 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 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 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的符号和文字说明。
  • 3 太阳和月球

    • 太阳
      • 组成:由内到外为日核、辐射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 活动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极光”、影响气候。
    • 月球
      • 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 地貌特征:环形山(最显著特征)、月海、高地。
      • 特点: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小;没有大气层,导致:昼夜温差极大、一片寂静、没有天气现象。
  • 4 太阳系

    • 组成: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矮行星(如冥王星)、小行星带、彗星、流星体等。
    • 八大行星分类
      • 类地行星(岩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 巨行星(气态行星):木星、土星(体积、质量最大,有光环)。
      •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主要由冰物质组成)。
    • 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一致)、共面性(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近圆性(轨道接近正圆)。
  • 5 银河系和宇宙

    • 银河系
      • 形状:侧视似“铁饼”,俯视似“旋涡”。
      • 组成:数千亿颗恒星及大量的气体和尘埃。
      • 大小:直径约10万光年。
      •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旋臂上。
    • 宇宙
      •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
      • 星系:由千百亿颗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如银河系、仙女座星系。
      • 宇宙的层次:地月系 → 太阳系 → 银河系 → 星系团 → 宇宙。
      • 宇宙的演化:从大爆炸开始,宇宙一直在膨胀和演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