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常州大学法学院的导师时,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学术兴趣及职业规划,同时了解导师的研究领域、学术成果、指导风格等关键信息,常州大学法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导师们在民商法、经济法、刑法、国际法、知识产权法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以下从研究方向、学术成果、指导风格等维度,对部分导师的情况进行梳理,供学生参考。
民商法方向的导师中,李教授长期专注于合同法与公司法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在《法学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风格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常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研讨和法律实务项目,张副教授则侧重知识产权法,尤其擅长科技法与数据保护,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知识产权》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指导学生时强调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竞赛和课题申报。
经济法方向的王教授研究领域为财税法与金融监管,出版专著2部,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课堂讲授逻辑清晰,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其指导的硕士论文多次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奖,刘副教授则聚焦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参与多项地方立法论证,实务经验丰富,常邀请学生参与地方司法调研,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实践思维。
刑法方向的赵教授深耕刑法理论与刑事政策,在《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指导风格严谨细致,擅长引导学生从法理视角分析复杂案例,其研究生多进入司法机关或知名律所从事刑事法律工作,孙副教授则侧重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制度,参与社区矫正等实务项目,教学风格亲和,注重个性化指导,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热点开展研究。
国际法方向的吴教授专注于国际投资法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主持完成司法部项目2项,在《国际经贸探索》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具备海外访学经历,指导学生时注重比较法视野的培养,推荐学生参与模拟联合国等国际交流活动,林副教授则研究方向为国际海洋法与环境法,参与国家海洋局相关课题研究,学术视野开阔,鼓励学生跨学科研究,如结合环境科学背景探讨国际环境法问题。
学院还有多位青年导师在新兴领域展现出活力,如数字法学、劳动法与社会法等,例如郑副教授专注于人工智能法律问题,发表多篇CSSCI论文,指导学生时紧跟学术前沿,支持学生组织学术沙龙;钱副教授则研究社会法与劳动权益保障,参与地方工会法律援助项目,实务指导经验丰富。
在选择导师时,建议学生通过学院官网查看导师的详细简历、研究方向、在研课题及代表性成果,同时可尝试联系其指导的学长学姐了解实际指导风格,如是否注重论文写作、是否提供实践机会、对学生的学术要求等,部分导师可能因招生名额或研究方向调整,建议提前与导师邮件沟通,表达自身研究兴趣和规划,以便双向选择。
以下为部分导师研究方向及代表性成果简表(仅供参考,具体信息以学院官网为准):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代表性成果/课题 | 指导特点 |
---|---|---|---|
李教授 | 合同法、公司法 | 省部级课题3项,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 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研讨 |
张副教授 | 知识产权法、科技法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期刊论文多篇 | 创新思维,鼓励学术竞赛 |
王教授 | 财税法、金融监管 | 专著2部,教育部项目2项 | 政策分析,逻辑清晰 |
赵教授 | 刑法理论、刑事政策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 | 严谨细致,法理分析 |
吴教授 | 国际投资法、贸易争端 | 司法部项目2项,国际期刊论文多篇 | 比较法视野,国际交流 |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导师的指导风格是否适合自己?
A1:可通过以下途径判断:一是查阅导师近年指导的硕士论文题目,了解其研究偏好是否与自身兴趣匹配;二是联系学长学姐询问导师的指导频率(如定期组会、一对一沟通)、对论文质量的要求、是否支持学生实习或参与学术活动等;三是阅读导师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感受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看是否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部分导师会在招生前安排面谈,可借此机会直接沟通指导理念。
Q2:选择导师时,学术成果和实务经验哪个更重要?
A2:这取决于学生的职业规划:若计划继续攻读博士或进入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成果(如课题级别、论文数量与质量)更为重要,导师的学术资源和指导能力对深造帮助较大;若倾向于从事法律实务(如律师、法务),则实务经验(如参与立法、代理案件、企业法律顾问等)更关键,这类导师能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行业资源,建议结合自身目标平衡选择,部分导师兼具学术与实践背景,可同时满足两方面需求。